首页 > 灵异恐怖 > 今天真的不想加班 > 第283章 孙经理的“管理艺术”:否定与鞭策

第283章 孙经理的“管理艺术”:否定与鞭策(1/1)

目录

与孙志鹏那场看似融洽实则机锋暗藏的会面后,林眠对其人其事更多了几分警惕。他原本以为这只是高层间惯常的权力试探,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亲眼目睹了孙志鹏那套被其奉为圭臬的“管理艺术”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那天下午,林眠需要去位于大楼另一侧的市场部,与一位负责渠道数据的专员对接“小眠助手”未来可能需要的部分外部市场数据接口标准。他刚走到市场部所在的办公区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孙志鹏那特有的、带着笑意的声音,只是这笑意此刻听来,却像裹着糖衣的冰锥,又冷又利。

市场部的办公区气氛与林眠那边截然不同。空气仿佛凝滞,每个人都低着头,紧盯着自己的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但仔细看去,那动作里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僵硬和急促。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起身走动,甚至连喝水的声音都微不可闻。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着整个区域。

孙志鹏正站在一个项目经理的工位旁,周围还围着几个看起来是项目组的成员。他脸上依旧挂着那和煦的笑容,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出来的方案,正用笔在上面随意地划拉着。

“……小王啊,你这个方案,想法是有的,”孙志鹏的声音不高不低,恰好能让周围几个人都听清楚,语气听起来甚至有点语重心长,“但是,深度不够,太浮于表面了。你看这里,用户画像分析,就这么几个维度?太单薄!还有这里,竞品分析,人家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逻辑你挖透了吗?没有吧?”

被称作小王的项目经理是个三十岁左右的男性,此刻额头已经见汗,他张了张嘴,试图解释:“孙总,这个是因为时间比较紧,我们初步……”

“诶~”孙志鹏打断了他,摆了摆手,笑容更加“宽容”,“时间紧不是理由。我们要对工作负责,对结果负责嘛!我知道你们辛苦,加班加点不容易,但工作不是靠堆时间就能做好的,要靠脑子,要深入!”他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然后又将目光投向方案,“还有这个预算,你做这么高,让上面怎么看?会觉得我们市场部花钱大手大脚!要精打细算,要学会用最小的成本办最大的事!这都是经验,小王,我这是在教你。”

他每一句话听起来都像是在指导,在传授经验,是为了下属好。但那一连串的“但是”、“不够”、“太浮夸”、“没挖透”,像一根根细针,不断扎在小王和周围组员的神经上。小王的脸色由红转白,嘴唇紧抿,原本还想辩解的话全都咽了回去,只剩下不断点头:“是,孙总您说得对,是我考虑不周,我马上改,马上深入……”

“嗯,”孙志鹏满意地点点头,将划得乱七八糟的方案递还给小王,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不轻不重,“年轻人,不要怕吃苦,不要怕被批评。批评你是为你好,是希望你成长!压力就是动力嘛!拿回去,好好琢磨,深度!一定要有深度!明天早上我要看到新的版本。”

“好的孙总,明天早上一定给您!”小王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保证,接过方案的手指微微颤抖。

孙志鹏这才仿佛刚看到站在门口的林眠,脸上立刻换上了热情洋溢的笑容,快步迎了上来:“哎哟!林总监!什么风把你吹来了?稀客稀客!”仿佛刚才那场不动声色的精神施压从未发生过。

林眠压下心中的不适,与他寒暄了两句,说明了来意。孙志鹏立刻亲自领着林眠去找那位数据专员,一路上谈笑风生,对林眠和“小眠助手”不吝赞美之词,与刚才在工位旁那副“严师”形象判若两人。

然而,林眠眼角的余光瞥见,在他和孙志鹏离开后,那个小王项目经理几乎是瘫软般地坐回椅子上,双手用力搓了搓脸,长长地、压抑地吐出一口气。他周围的组员们也纷纷露出如释重负又带着疲惫的神情,互相看了一眼,眼神里充满了无奈和一种认命般的麻木。没有人说话,只是默默地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但那种氛围,比之前更加沉闷。

林眠的心沉了下去。他明白了孙志鹏的“管理艺术”核心——通过持续不断的、看似“为你好”的否定和鞭策,让下属始终处于一种自我怀疑、焦虑和急于证明自己的状态,从而实现对团队的绝对控制和服从。在这种模式下,下属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被压抑,剩下的只有对权威的恐惧和为了满足上级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高标准”而进行的疲于奔命。

这与他所倡导的信任、赋能、激发内在驱动力的“睡神文化”形成了极其讽刺的对立。一个是通过制造焦虑来驱动,一个是通过创造安全和价值感来激发。

对接完数据标准,林眠离开市场部。走在回自己事业部的走廊上,他感觉呼吸都顺畅了许多。他回想起自己团队里,大家为了一个技术难题争得面红耳赤后,又能一起笑着去找解决方案的场景;想起小李提出一个大胆想法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和得到的鼓励;想起午休时那片安然入睡的宁静。

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孙志鹏那套或许在某个阶段、某种环境下有效,但它消耗的是人的精气神,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未来。而他要走的,是另一条路,一条更艰难,但或许能走得更远、更健康的路。

只是,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像孙志鹏这样信奉并熟练运用这套“否定与鞭策”艺术的管理者,在公司里绝非少数。他们构成了变革路上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阻力。想要推广“睡眠友好”的理念,他未来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改变,更是要与这些根深蒂固的、扭曲的管理文化和既得利益者进行一场漫长的博弈。

这场博弈,无声,却同样惊心动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