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 > 第232章 江边渔市

第232章 江边渔市(2/2)

目录

今天运气真好!王俊惊喜地拍手,平时这里可没这么多鱼卖,看来是今早的收成不错。

王超走近一个老渔民的摊位,只见竹篮里装着几条银光闪闪的大鱼,鱼鳞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

老师傅,这是什么鱼?王超好奇地问。

老渔民抬起头,古铜色的脸上布满皱纹,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这是赣江特产的银鲴,肉质最是鲜嫩。小同志要买吗?今早刚捞上来的,新鲜着呢!

王超仔细看了看,这鱼确实新鲜,鱼鳃鲜红,鱼眼明亮。他想起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该补补身子。

老渔民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鱼身,这鱼清蒸最好,放点姜丝、葱花,那味道,绝了!

王超又逛了几个摊位,渔市虽然不大,但鱼的种类却不少。他在一个中年渔妇那里买了三条肥美的草鱼,又在另一个年轻渔民那里挑了五条活蹦乱跳的鲫鱼。最后回到老渔民这里,称了一条两斤多的银鲴。

王俊看着王超买这么多鱼,惊讶地睁大眼睛:超哥,这太多了吧?一顿哪吃得了这么多?

不多,王超笑道,草鱼可以红烧,鲫鱼炖汤,银鲴清蒸。今天给大家好好加个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该多吃点好的补补身子。

王刚和王玥从没见过这么多活鱼,好奇地蹲在竹篮边看。王玥小心翼翼地伸手碰了碰一条鲫鱼,鱼尾猛地一摆,溅起几点水花,吓得她赶紧缩回手,躲到哥哥身后。

别怕,王超摸摸妹妹的头,晚上让奶奶给你们做鱼吃,可香了。

老渔民熟练地用草绳把鱼串好,递给王超:小同志是外地来的吧?这银鲴可是我们赣江的特产,别处吃不到这个味。

买完鱼,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四人提着满满的收获往家走。王超特意把那条银鲴放在最上面,银光闪闪的鱼鳞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回到家,奶奶看见这么多鱼,吓了一跳:这孩子,怎么买这么多?这得花多少钱啊!

今天在江边玩,正好碰到渔市,就多买了些。王超把鱼放进水盆,这条银鲴给爷爷奶奶补身子,听说特别滋补。

大伯母闻声从厨房出来,看到这么多鲜鱼也很惊喜:这银鲴可是好东西,清蒸最鲜美,肉质细嫩,还没有小刺,最适合老人和孩子吃了。

王超把鱼分门别类放好:草鱼可以红烧,鲫鱼炖汤,银鲴就听大伯母的,清蒸吧。

王俊主动挽起袖子:我来帮忙杀鱼。只见他手法相当熟练,去鳞、剖腹、取内脏,一气呵成。

王超好奇地问:你还会这个?

以前常跟同学来江边玩,看多了也就会了。王俊不好意思地笑笑,有时候渔民忙不过来,我们还会搭把手,他们就会送我们几条小鱼。

下午,厨房里飘出阵阵鱼香。大伯母手艺很好,一条普通的草鱼经她手一烧,香气四溢。奶奶则用鲫鱼炖了一锅奶白色的鱼汤,汤里还加了豆腐,看起来格外诱人。

晚饭时分,桌上摆满了鱼肴:红烧草鱼色泽红亮,清蒸银鲴洁白如玉,鲫鱼豆腐汤浓白鲜美,还有两个清炒时蔬。那条清蒸银鲴摆在桌子正中,鱼肉雪白,上面撒着翠绿的葱花和嫩黄的姜丝,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动。

来,尝尝这银鲴。奶奶给每个人夹了一块鱼肉,特别给王超夹了块鱼腩,超儿今天破费了,多吃点。

王超尝了一口,鱼肉鲜嫩无比,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甜味,确实名不虚传。

真好吃!王刚吃得满嘴是油,连话都说不清楚了。

王玥小口喝着鱼汤,满足地眯起眼睛:奶奶做的鱼汤真好喝。

爷爷细细品味着银鲴鱼肉,连连点头:这银鲴,还是当年的味道。记得年轻时在江上跑船,最喜欢吃这个鱼。

大伯给王超倒了杯自家酿的米酒:超儿,今天破费了。来,陪大伯喝一杯。

应该的,王超举杯,难得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好的。

王俊今天显得格外活跃,不停地给大家夹菜,脸上始终带着笑容。王超看在眼里,知道这一天的相处让这个堂弟开朗了不少。

饭后,王俊抢着收拾碗筷,动作麻利地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大伯母看着儿子的变化,对王超投来感激的目光。

夜色渐深,王超躺在床上,听着窗外隐约传来的江水声,心中感慨万千。今天在江边看到的渔市,让他对这个时代的民生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物资匮乏,但老百姓总能找到生存的方式,这江边的渔市,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三百三十二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