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未得之地与河东支派产业详述(2/2)
*基列全境的所有城镇;
*直到靠近拉巴的亚罗珥的半块亚扪人之地;
*还有从希实本直到拉末米斯巴和比多宁;
*从玛哈念直到底璧的边界;
*并且在谷中:伯哈兰、伯宁拉、疏割、撒分;
*这些地方加上希实本王西宏王国在东岸所余下的地区(边界从约旦河东岸起到基尼烈海(加利利海)的尽头为止)。
*以上提到的城镇和村庄,就是按宗族分给迦得支派的产业。
玛拿西半支派的具体产业(摩西所分)
以下就是摩西按着玛拿西半支派(即玛拿西子孙中一半的家族)各宗族分给他们的地:
*领土范围:从玛哈念起,包括整个巴珊——这就是巴珊王噩的整个王国;
*还包括在巴珊的睚珥所有的六十座城邑;
*以及基列的一半、亚斯他录和以得来(这两座是巴珊王噩的王城)。
*这地是分给玛拿西的孙子,玛吉的儿子的后代(即玛吉子孙的一半家族)的产业,按照他们的宗族。
*以上这些就是在耶利哥对面,约旦河东岸,摩押平原上,摩西所分定的产业。
(本章结尾再次重申)
*至于利未支派,摩西没有给他们土地作为产业。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他们唯一的产业,正如祂所应许他们的。
本章内容在《约书亚记》的土地划分中扮演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给我们几个关键的启示:
1.神计划的渐进性与人的责任:神明确地告知约书亚,应许之地的征服尚未完成(“还有许多大片土地有待征服”)。这显明神的应许虽已开启但仍在进程中,需要以色列后代继续凭着信心顺服去执行神的命令。神的应许不会因领袖(如约书亚)的老迈而失效,但完成它需要持续的跟随和争战。
2.神主权的应许与具体的界限:神不仅指明“剩余未得之地”,更清晰地重申了应许之地的整体范围(“从汛河直到哈马入口”),并以主权宣告祂会亲自赶出那些地的居民。这表明:
*土地是神应许的礼物,界限是神亲自划定的。
*即使未完全征服,在神眼中这片土地的主权归属已定——属于以色列。
*神是争战得胜的最终保证(“我必亲自...把他们赶出去”)。
3.产业分配的清晰性与权威性:本章详细回顾了约旦河东两个半支派(流便、迦得、玛拿西半支派)在摩西时代所分得产业的具体范围。如此细致的记载:
*体现了神的公平与信实:祂记得祂仆人所做的一切(摩西的分配),并信守承诺。
*确保了产业的合法性与界限的清晰:为各支派后世传承提供了不可辩驳的依据,避免争端。这体现了神对秩序的看重。
*成为后续划分河西产业的参考基准。
4.利未支派的特殊使命与产业:本章再次强调(甚至三次提及),利未支派没有土地产业,因为他们的产业就是耶和华神自己和侍奉神的职分(火祭是他们的生计来源)。这启示:
*属灵职分是神特别的呼召和供应。
*在神面前最高的价值不是土地财富,而是成为神的仆人,以祂为满足。
*整个社群需要支持属灵的职分(通过献祭供养利未人)。
5.人未尽的责任与潜伏的危机:文中特意提到以色列人没有赶出基述人和玛迦人的失败(“因此这些人至今仍住在以色列人中间”)。这看似不经意的记录,实则是为后续以色列民陷入拜偶像和混乱埋下了伏笔。它深刻地启示:
*不彻底遵行神清除罪恶和诱惑的命令,会留下后患,对未来信仰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对神的吩咐打折扣的顺服,必然带来长久的麻烦。
6.历史的见证与根基:详尽的边界和地名记载,不仅是地理信息,更是神引导其子民、信守应许的历史性见证。它为后代建立了稳固的国土和身份根基。
总结来说,本章教导我们:神的应许是渐进且信实的,祂指明了道路(甚至未来的界限)并应许得胜(亲自赶出敌人),但祂的子民需要凭信心和顺服去完成未尽的责任。同时,清晰的分地是神信实的体现和对秩序的设定,而利未人特殊的产业则代表了在神面前最高价值的服侍与满足。人未能完全遵行的失败,则成为后世永恒的警醒,提醒我们彻底遵行神旨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