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 第283章 林望的应对,尊重但不妥协

第283章 林望的应对,尊重但不妥协(2/2)

目录

“发改委的座谈会,你不去,跑到我这个退休老头子这里来干什么?”陈岩松开门见山,语气里没有一丝客套。

“正是因为看了您的文章,深受启发,所以特地来向您请教。”林望的姿态放得很低。

“哦?”陈岩松嘴角扯出一丝讥讽的弧度,“我的文章,写的都是些不合时宜的老实话。你们年轻人,不是更喜欢听‘万亿蓝海’、‘千亿赛道’那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新词吗?”

林望没有接这个话茬,而是主动打开了那个布袋,从里面取出了两叠厚厚的资料。

一叠,是信访记录,纸张泛黄,字迹潦草,每一页都浸透着血泪和悲伤。

另一叠,是劳模事迹,红头文件,铅字打印,每一页都闪耀着荣誉和汗水。

“陈老,您是咱们省经济战线上的定海神针。您说的对,发展要靠实干,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任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空谈,都是对事业的不负责任。”

林望将那两叠资料,并排推到陈岩松面前。

“所以,我们数字经济办公室的第一个‘实’,就想从这里开始。”

他的手指,点在了那叠信访记录上。

“宏源煤矿,过去五年,登记在册的安全生产事故,一百一十七起。其中,特大事故两起,死亡三十一人,重伤七十二人。这是信访局的记录,每一笔,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

陈岩松的目光,落在那叠文件上,眼神微微一凝。

林望又把手指移到旁边那叠劳模材料上。

“这也是宏源煤矿。过去五年,评选出的省级以上劳动模范,二十六位。他们常年工作在井下几百米深处,面对着瓦斯、透水的威胁,用生命为全省输送光明和热量。这是他们的事迹,每一篇,背后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的脊梁。”

林望的语气始终平缓,像是在陈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事实。

“陈老,您在文章里批评我们搞‘洋跃进’,批评我们务虚、画大饼。您批评的都对。但是,我们想用我们掌握的这些所谓‘虚’的技术,去为这些最‘实’的人,做一点最‘实’的事。”

他抬起头,迎上陈岩松审视的目光。

“我们正在设计一套‘智慧矿山安全预警系统’。它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井下的瓦斯浓度、岩层压力、温度湿度的细微变化。它可以用大数据模型,去分析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参数背后,可能隐藏的事故征兆。”

“我们不敢说,这套系统能百分之百杜绝事故。但是陈老,如果它能把事故率降低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三十,一年能从死神手里,多抢回十条、二十条鲜活的生命,您觉得,这件事,是虚的,还是实的?”

“我们不敢保证,这个项目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甚至在前期,它需要巨大的投入。但是,一个矿工的命,值多少钱?这个账,我们算不出来,我相信您也算不出来。”

客厅里,一片死寂。

只有墙上老式挂钟的指针,在单调地走着,滴答,滴答。

陈岩松没有说话,他只是死死地盯着桌上那两叠文件。一叠是黑色的悲剧,一叠是红色的荣光。它们并排放在一起,形成一种触目惊心的对比。

林望能看到,陈岩松头顶那枚深黑色的【保守】标签,颜色在不知不觉中,变淡了一丝。而那枚【不满】的标签,也停止了闪烁,仿佛被什么东西镇住了。

许久,陈岩松才缓缓开口,声音有些沙哑。

“花里胡哨的东西,靠得住吗?”

他没有再提“浮夸”、“务虚”,而是问了“靠不靠得住”。

一词之差,天壤之别。

这意味着,他已经从根本上否定,转为了技术上的质疑。

“靠不靠得住,我们说了不算。”林望知道,自己赌对了,“所以,我们恳请您,陈老,由您来牵头,组织一个专家组。您信得过的,省里最权威的那些地质、采矿、安全生产专家,都可以请来。让他们来评估,来论证,来给我们挑毛病。如果专家组说,这东西是纸上谈兵,我们立刻就地解散,我林望向全省人民检讨。”

陈岩松抬起头,浑浊但依旧锐利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林望,仿佛要将他看穿。

林望坦然地迎着他的目光,没有丝毫躲闪。

又是一阵漫长的沉默。

“东西,留下。”陈岩松终于打破了沉默,他指了指桌上那两叠资料,“你可以走了。”

逐客令下得干脆利落。

“谢谢陈老。”林望站起身,再次向他鞠了一躬,然后转身离开,没有多说一个字。

就在他走到门口,手即将碰到门把手的时候,里屋的门开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出来。

正是省委老干部局的副局长,陈雅。

她看起来比照片上更憔??悴,眼角带着深深的疲惫。她看到林望,愣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和【慌乱】。

林望也停住了脚步,礼貌地点了点头:“陈局长。”

陈雅勉强挤出一个笑容,点了点头,算是回应。

就在这时,陈岩松的声音从客厅传来,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疲惫和悲凉。

“小雅,把客厅那幅字,收起来吧。看着,闹心。”

林望下意识地顺着陈岩松的目光看去,只见客厅正中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装裱精致的书法作品。

那是一幅行草,笔力雄健,意态飞扬,写的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而在落款处,两个龙飞凤舞的名字,清晰地映入林望的眼帘。

——周启明。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