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与士兵同甘共苦(1/2)
赵德柱的人头如同一声惊雷,震醒了代州城麻木而涣散的神经。军纪肃然,以往那些阳奉阴违、欺压士卒的现象几乎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将领们再见到林薇时,眼神里除了残余的惊惧,更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敬畏。张虔勖虽然对林薇的激烈手段略有微词,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剂猛药下去,军队的风气为之一新。
然而,林薇深知,仅靠严刑峻法建立的威信是脆弱且冰冷的。尤其是在这大敌当前、生死与共的关头,要想真正凝聚军心,让将士们心甘情愿地为她、为这座城池效死力,还需要另一种力量——情感的纽带,同甘共苦的认同。
于是,在斩首赵德柱的第二天,一个让所有代州守军意想不到的景象出现了。
清晨,天色未亮,寒气刺骨。城墙上值守了一夜的兵卒们正抱着兵器,蜷缩在避风的角落,靠着彼此体温勉强抵御严寒,等待着换岗和那点稀薄得能照见人影的粥食。
就在这时,他们看到那位昨日还挥泪斩郎将、令人生畏的薇参赞,竟然再次出现在了城头。她依旧穿着那身不起眼的深色劲装,外面罩着御寒的外袍,身后跟着沉默如山的李元芳。
但与昨日巡视不同,她身后还跟着几名伙头兵,抬着几个热气腾腾的大木桶。
“参赞大人,您这是……”负责这段城墙的校尉连忙迎上来,满脸疑惑。
林薇没有回答,而是径直走到那些蜷缩着的兵卒面前。看着他们冻得发青的脸庞和干裂的嘴唇,她眉头微蹙,对伙头兵吩咐道:“把姜汤分给大家,暖暖身子。”
热气腾腾的姜汤带着辛辣的香气,瞬间驱散了部分寒意。兵卒们愣住了,有些不知所措地看着林薇,又看看校尉,不敢上前。
“都愣着干什么?”林薇亲自拿起一个木碗,舀了满满一碗姜汤,递给离她最近的一个年轻兵卒,“喝吧,驱驱寒。”
那年轻兵卒受宠若惊,双手颤抖着接过碗,滚烫的碗壁熨帖着他冻僵的手指,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仿佛顺着指尖瞬间传遍了全身。他眼圈一红,低下头,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滚烫的姜汤下肚,带来一阵火烧火燎的暖意。
“多谢……多谢参赞大人!”他哽咽着道。
有了第一个,便有第二个、第三个……兵卒们纷纷上前,领取姜汤。他们看着这位身份尊贵(即便削了王爵,参赞也是高官)的女参赞,亲自为他们分发汤水,眼神中的畏惧渐渐被一种复杂的、带着暖意的情绪所取代。
分发完姜汤,林薇并没有离开。她走到城墙边,看着城外苍茫的、被晨雾笼罩的原野,那里随时可能出现突厥的狼旗。
“参赞大人,此处风大,您还是……”校尉忍不住劝道。
林薇摇了摇头,转身对众人道:“我知道,大家守城辛苦,饥寒交迫,心中惶恐。我和大家一样,也怕。怕城破,怕失去家园,怕辜负陛下的信任。”
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兵卒的耳中,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
“但是,怕没有用!”她的语气陡然变得坚定,“突厥人不会因为我们害怕就退兵。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手中的刀枪,身边的兄弟,和身后这座我们必须守护的城池!”
她目光扫过一张张或年轻或沧桑的脸庞:“从今天起,我与诸位同在。你们吃什么,我吃什么;你们睡在哪里,我就在附近;你们值守,我便巡视。城在,我在;城亡,我亡!”
说完,她竟真的找了一处相对干净些的墙根,裹紧外袍,坐了下来,对李元芳道:“元芳,去取我们的早食来,我们就在这里用。”
李元芳没有任何异议,转身而去,很快取来了和林薇等人平日一样的、冰冷梆硬的饼子和一点咸菜。
在众多兵卒难以置信的目光注视下,林薇就着冰冷的饼子,小口却坚定地吃了起来。李元芳也沉默地坐在她身旁,同样啃着冰冷的食物。
没有热汤,没有特殊照顾,和普通兵卒毫无二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