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59章 家宴

第159章 家宴(1/2)

目录

“基因膳源”引发的全球性大辩论,如同一场强烈的风暴,席卷而过。何晓为“何记”选择的“第三条道路”——积极研究、审慎应用、价值引领——在经历了初期的争议后,其远见和定力逐渐被更广泛的人群所理解和赞赏。这不仅没有让“何记”掉队,反而使其品牌形象增添了一层“负责任创新者”的厚重底色,赢得了那些看重长期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消费者、投资者乃至监管机构的更深层次信任。“何记”的股价和市场份额在风波后稳步攀升至新的高度。

风暴平息后,海面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平静与澄澈。何晓站在“何记”总部顶层的“创新中心”露台上,俯瞰着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心中却没有丝毫志得意满,反而充满了大战之后的疲惫与更深沉的思考。接连应对宏观经济寒流和颠覆性技术冲击,让他深刻体会到,企业发展到“何记”这样的体量,其所面临的挑战已是常态化、系统性的。过去的成功经验,无法简单复制到未来。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构建一种能够不断自我更新、适应变化、甚至引领变化的“动态核心竞争力”。

他将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视为“何记”进行战略性休整、深度内省和体系优化的宝贵“窗口期”。战略重心从“开疆拓土”转向“精耕细作”,从“应对危机”转向“锻造韧性”。他启动了名为“根基计划”的系列深度改革,旨在夯实“何记”面向未来的七大基础能力:数据驱动能力、供应链韧性、组织活力、技术洞察力、品牌公信力、财务健康度、以及最核心的——文化凝聚力。

然而,就在何晓全身心投入内部“精耕”,几乎屏蔽了外界喧嚣之时,一个他从未视为“危机”,却可能动摇“何记”最深层根基的挑战,正以一种最温暖、也最难以抗拒的方式,悄然临近。

这个挑战,源于“家”。

何雨柱的八十大寿,就要到了。

对于寻常百姓家,这无疑是天大的喜事,理应大肆操办,四世同堂,共享天伦。但对于“何记”这个已与家族命运紧密捆绑的商业帝国,对于何晓这位肩负着传承与创新双重使命的掌舵人,这场寿宴,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家庭聚会。它变成了一场微妙的“仪式”,一个各方势力都在暗中关注的“信号”,一个关乎家族和谐、企业形象乃至未来权力交接的“隐形战场”。

寿宴的筹备工作,由娄晓娥和何晓的妻子李玉兰主导,但很快就变得复杂起来。

最先的波澜,起于寿宴的地点。李玉兰和何晓的意愿,是在香港顶级酒店举办一场盛大、隆重的寿宴,广邀宾朋,彰显“何记”的盛世气象,也是对老爷子一生辛劳的极致尊崇。但消息传到何雨柱耳朵里,老爷子直接摆了手:“不去不去!闹哄哄的,跟耍猴似的!我就想在老宅子,自家人吃顿踏实饭!”

紧接着,是宾客名单。以欧阳文山为首的集团元老和核心高管,认为这是凝聚人心、展示家族和企业团结的绝佳机会,建议扩大邀请范围,将寿宴提升为“何记”年度最重要的企业文化活动。但何家的几位远房亲戚,则希望能借此机会,让更多平日里疏于走动的族人聚一聚,强调家族的“私密性”。

然后是寿宴的“味道”。李玉兰倾向于请顶级酒店的名厨团队,操办一场极尽精致的高端宴席。而何雨柱却点名要吃几道最普通的“家传菜”:娄晓娥做的红烧肉,何晓下的阳春面,还有孙子何昊(何晓之子)最近刚学会、做得还不太地道的糖醋排骨。老爷子说:“外面的山珍海味,吃不出家里的味儿。”

这些看似琐碎的“家务事”,背后却牵扯着复杂的情感、期望和权力隐喻。寿宴的规模,关乎是对外展示企业实力,还是对内回归家庭温情;宾客的范围,关乎是强调企业共同体,还是突出家族血缘;宴席的菜品,更关乎是追求外在的荣耀,还是守护内在的传承。

何晓被卷入了这些“甜蜜的烦恼”中。他白天处理着动辄亿万的跨国并购案、技术投资决策,晚上还要和母亲、妻子商量寿宴的座位排序、菜单细节,调和着各方看似合理却又相互冲突的期望。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这种疲惫并非来自商业博弈的激烈,而是源于情感维系的精细与无奈。他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管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或许有章可循,但平衡一个家族内部复杂微妙的情感与期望,其难度远超想象。

就在筹备工作陷入僵局,家庭气氛略显沉闷的一天晚上,何晓推掉所有应酬,独自开车回到何家老宅。

老宅里,没有其他人。何雨柱正坐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就着一盏昏黄的旧台灯,慢悠悠地擦拭着一把紫砂小壶。月光如水,洒在老人布满皱纹却异常安详的脸上。

“爸。”何晓轻轻叫了一声,在一旁的小凳上坐下。

“嗯,来了。”何雨柱没抬头,继续着手上的活儿,“听说,为我这老头子过生日,闹得不太痛快?”

何晓苦笑一下,没有否认,将各方面的想法和矛盾简单说了。

何雨柱听完,放下壶,拿起旁边的烟斗,慢条斯理地装上烟丝,点燃,吸了一口,烟雾在月光下袅袅升起。

“晓儿,”他吐出一口烟,目光望向夜空中的那轮明月,“你说,咱‘何记’这摊子,最开始是啥?”

何晓一愣:“是……是您和妈,在湾仔支起的那口锅。”

“对喽,”何雨柱点点头,“就是一口锅,两口子,为的是让一家人能吃上饱饭,能把你们兄妹拉扯大。”

他转过头,看着儿子,眼神深邃:“后来,锅越换越大,吃饭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好事,是咱家的造化。可你不能忘了,甭管这桌子支到哪儿,上面摆的是龙肝凤胆还是粗茶淡饭,围坐在这桌边的,最先还是一家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