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71章 星星之火

第171章 星星之火(1/2)

目录

传承院的灯光,在何晓彻底交棒后的日子里,似乎变得更加沉静,也更加通透。他每日的生活,有了固定的韵律:清晨在院中榕树下打太极,上午处理必要的董事事务或与特殊访客深谈,下午则完全沉浸在故纸堆或与年轻研究员的思维碰撞中,傍晚时分,常常独自品茶,望着维多利亚港的日落,将一日所思沉淀。他不再过问具体经营,程家明偶尔前来汇报,也多是探讨长远趋势与根本性的“道”,而非一时一地的“术”。权力平稳过渡,“何记”巨轮在程家明的掌舵下,沿着既定的“深流静渡”战略,稳健前行。

然而,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权力的简单移交,而是精神火种的传递与新生。这“新火”的点燃,往往不在计划之中,却在意料之外的地方,悄然发生。

第一个火花,迸发于一次看似寻常的“新老对话”。

“何记薪火学院”迎来了一批新生,其中不乏海外名校背景、对传统餐饮业抱有“颠覆”梦想的年轻人。在一次关于“中餐标准化与个性化矛盾”的研讨课上,一位刚从美国归来的食品工程博士李锐,直言不讳地抨击“何记”引以为傲的“老师傅手感”是“前科学时代的经验玄学”,阻碍了规模化、精准化的极致效率。他的言论,引得以几位资深老师傅为首的“传统派”学员强烈不满,课堂气氛一度紧张。

消息传到何晓耳中,他没有皱眉,反而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他让学院安排了一次特别的“灶台对话”,邀请李锐和那位被“冒犯”的、德高望重的粤菜大师陈伯,在学院的教学厨房里,用一道最经典的“清蒸东星斑”来“对话”。何晓亲自到场,只做旁听。

陈伯按古法,凭眼观、手感、鼻嗅,精准掌控着火候与时间。李锐则在一旁,架起了热成像仪、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并记录着蒸笼内各点的温度变化曲线。出锅后,一条鱼,分两种摆盘:陈伯的,追求形态完美,淋汁传统;李锐的,则根据热成像数据,将火候最均匀、肉质最嫩滑的鱼腹部分单独片出,配以他根据数据模型调制的、旨在突出“鲜甜本味”的新式酱汁。

品尝环节,众人沉默。陈伯的鱼,是熟悉的、无可挑剔的经典味道。而李锐的鱼,口感确实更加均匀嫩滑,新酱汁也别有一番清新韵味,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了‘锅气’!”一位年轻学员小声嘀咕。

“什么是‘锅气’?”李锐立刻追问,带着科学家的执着,“是美拉德反应产生的特定风味物质?是水分瞬间蒸发带来的口感?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最优产生条件是什么?如果能量化,是不是就能稳定复制,甚至优化?”

陈伯张了张嘴,想用“手感”、“经验”反驳,却一时语塞。何晓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他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缓缓开口:

“陈伯的手艺,是几十年功夫人菜合一的‘艺术’,是数据暂时无法完全捕捉的‘神韵’。李博士的追问,是把‘玄学’变成‘科学’的必经之路,是想让好东西能被更多人、更稳定地享受到的努力。你们俩,一个守住了‘味’的魂,一个在探索‘味’的理。不是谁对谁错,是缺了谁,这条路都走不远,走不深。”

他看向李锐,目光充满鼓励:“李博士,你能不能做个课题,就用你这套方法,试着把陈伯的‘锅气’,尽可能地‘翻译’成数据和模型?我们不求立刻替代手感,但求能帮年轻厨师更快地摸到门道,也让老师傅的经验,有个更‘结实’的传承载体?”

他又看向陈伯,语气恳切:“陈伯,您愿不愿意,给年轻人当一回‘活化石’,让他们用新工具,把您肚子里的宝贝‘挖’出来?”

一场可能的冲突,在何晓的“翻译”下,转化为一次极具价值的“合作课题”。李锐和陈伯组成了奇特的“师徒”组合,一个用数据解构,一个用经验印证。这个项目后来不仅产出了有价值的报告,更成为了“薪火学院”“新老融合、科艺结合”的典范案例。这簇“新火”,名为“和解与共生”。

第二个火花,闪烁于一次跨界交流的“意外共鸣”。

“何记未来食物实验室”邀请了一位小众的生态艺术家驻场创作。这位艺术家不关心菜品和利润,而是带着团队,追踪“何记”一道招牌红烧肉从猪仔出生、谷物饲养、屠宰运输、到中央厨房加工、冷链配送至门店、直至端上餐桌、厨余垃圾处理的完整“生命轨迹”,并用影像、装置和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创作了一件名为《一碗肉的旅程》的震撼作品。

作品在内部小范围展示时,引发了巨大争议。尤其是供应链部门的同事,觉得作品放大了养殖、屠宰等环节,可能引发消费者不适;营销部门则担忧其中关于碳排放、水资源消耗的数据可视化,会影响品牌形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