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74章 灯火阑珊

第174章 灯火阑珊(1/2)

目录

传承院的秋意,总来得更分明些。院中那棵老榕树,叶片边缘已染上些许焦糖色的黄斑,在午后斜阳下透着琥珀般的光泽。何晓坐在树下的石凳上,膝头摊着一本新装订好的册子,是“何记文库”项目组刚刚送来的校样本——《何雨柱口述史(1980-2000)辑录》。纸页间,父亲略带乡音的叙述,经由专业录音转译成的文字,仿佛带着灶台间的烟火气,将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重新拉回到眼前。他读得很慢,指尖偶尔拂过某些段落,唇角会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或是陷入长久的沉思。

彻底交棒至今,时光流逝得安静而迅疾。程家明执掌下的“何记”,已如一架调试精良的精密仪器,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新航道上平稳运行,偶尔遇上的风浪,也都能凭借成熟的危机应对机制和团队执行力化险为夷。何晓每周去总部参加的董事会,议题越来越侧重于长远战略与风险管控,他已很少对具体经营发表意见,更多时候,是作为一名最资深的观察者,在关键节点提供历史的纵深感与价值观的定盘星。

他的生活,愈发贴近一位退隐的“史官”与“园丁”。大部分时间,他都在传承院这座知识的堡垒里,与故纸堆为伴,与年轻的学者、研究员对话,梳理着“何记”将近一个世纪的记忆脉络。他主持的“活态编年史”与“未来信号雷达”项目,已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数据与洞察,虽不直接产生利润,却如同为“何记”这艘巨轮安装了一套高灵敏度的“声纳系统”,使其能更早感知到深海下的暗流。他开始着手撰写一系列内部参考的“企业家札记”,并非系统性的自传或管理哲学,而是碎片化的感悟、反思乃至困惑,旨在为未来的管理者提供一种“非正式”的、充满人性温度的参照。

然而,生命的节奏,自有其不可抗拒的韵律。一次常规的年度体检后,医生用温和但不容置疑的语气,提醒何晓需要注意心血管的保养,建议他放慢节奏,避免过度劳累。消息虽被严格保密,但何晓自己清楚,岁月的刻度,已悄然刻上了他的身体。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曾经在商海中劈波斩浪、仿佛有无穷精力的自己,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另一个阶段。

这个信号,像一声轻柔却清晰的钟鸣,催促他必须为那“灯火阑珊”之后的图景,做最后的、也是最深远的布局。他的思考重心,从“如何让‘何记’发展得更好”,转向了“如何让‘何记’在我彻底离开后,依然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1.制度的“压舱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何晓推动董事会完成了一次对集团《公司章程》和《董事会治理准则》的实质性修订。修订的核心,是进一步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战略性,明确划分所有权、监督权与经营权,形成相互制衡、良性互动的治理闭环。

?设立“长期价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独立董事主导,负责评估所有重大战略决策对“何记”长期(十年以上)价值的影响,拥有一票否决权,旨在防范短期利益损害长期发展的风险。

?规范“接班人计划”流程:将CEO及核心高管的选拔、培养、评估、继任程序制度化、透明化,确保权力交接不再依赖于个人意志,而是基于一套科学、公正的制度安排。

?完善“家族宪法”草案:与家族成员达成初步共识,明确何氏家族作为重要股东,在未来“何记”中的角色定位于“文化价值观的守护者”和“长期发展的稳定器”,不干预日常经营,主要通过派驻董事参与重大决策,确保企业不偏离“品质、诚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2.文化的“暗线”:将价值观嵌入业务流程

何晓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说教,必须融入组织的毛细血管。他指导相关团队,启动了一项名为“价值观流程化”的隐性工程。

?“诚信”的算法嵌入:在升级供应链区块链系统时,不仅追求效率,更将“公平贸易”、“可持续采购”等伦理标准转化为可执行的智能合约条款,确保每一次交易都自动符合“何记”的价值观要求。

?“品质”的数据化信仰:将老师傅的“手感经验”与物联网传感器的实时数据持续对标、校准,建立“人工经验+数据验证”的双重品质保证体系,让“品质”不再是口号,而是可测量、可追溯、可优化的业务流程。

?“育人”的绩效导向:在各级管理者的KPI中,显着增加“团队赋能”、“知识传承”、“价值观践行”等软性指标的权重,引导管理者不仅关注业务结果,更重视团队成长和文化建设。

3.人才的“星图”:构建跨代际的领导力生态

何晓对“接班人”的理解,已从寻找“某个个体”,升华为培育“一片森林”。他加速推进“未来领袖图谱”计划,但其重点发生了微妙转变。

?从“识别”到“赋能”:不再仅仅被动追踪人才,而是主动与图谱中的潜力人物建立更深入的“导师关系”,通过“何记薪火学院”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机会、实践挑战和跨界交流网络,帮助其成长,而不预设其必须加入“何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