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废科举天下震动 开新学育才树人(2/2)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两派,激烈争论起来。守旧者痛心疾首,视若文明倾覆;革新者慷慨激昂,谓之必由之路。
柏凌云冷眼看着这场辩论,并未立刻制止。他要让不同的声音发出来,但最终的意志,早已不可动摇。
待争论稍歇,他再次开口,声音压过了一切嘈杂:“朕意已决,非为否定读书人,乃为天下士子开一条更广阔、更切实之大道!”
他随即宣布了配套措施:
“即日起,学部总管全国学政。于新京、北京、南京三地,先行创办‘帝国大学堂’,下设格致学院、法政学院、师范学院、军事预备学院等。各省府州县,逐步设立中学堂、小学堂,推行新式教育。”
“所学内容,除经史子集之精华,更重算术、格物、化学、地理、外语、法律、经济等实用之学!师资可高薪聘请通晓西学之才,无论中外!”
“原科举出身之生员、举人、进士,可经考核,择优转入新学堂进修,或进入各级官府担任文书、教习等职,帝国绝不废弃一人之才!同时,设‘招贤馆’,广纳天下精通实务之才,无论出身,量才录用!”
这一系列具体规划抛出,稍稍安抚了部分恐慌的官员。至少,皇帝没有完全堵死读书人的路,而是提供了一条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径。
诏书正式颁行天下,通过驿马、电报,迅速传遍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如同预料的那般,在地方上引发了更大的震动。各地府学、县学内,一片哀鸿。有的老秀才闻讯当场昏厥,有的聚众痛哭,痛骂“斯文扫地”。某些保守势力浓厚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士子请愿事件。
然而,更多的反应是愕然、茫然,以及一丝隐秘的好奇。许多年轻的读书人,早已对僵化的八股文感到厌倦,对新奇的西学有所耳闻。如今道路虽被斩断,却似乎又出现了新的可能性。帝国大学堂的招生简章和课程设置,吸引了许多渴望新知识、憧憬新未来的年轻人。
在新京帝国大学堂的筹建处,报名咨询的人竟排起了长队。格致、外语等科目的介绍,引得众人围观议论,啧啧称奇。
皇宫御书房内,柏凌云听着锦衣卫指挥使何三汇报着各地对废科举的反应,面色平静。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波冲击。
“沈富安那边如何?”他问道。
文履谦回答:“沈尚书已联络不少东南沿海通晓洋务、外语之人,愿意应聘大学堂教习。他也承诺,将资助一批贫寒但聪颖的子弟进入新学堂。”
“很好。”柏凌云点头,“破旧立新,必有阵痛。但唯有如此,帝国方能脱胎换骨。传令各地督抚,严密关注舆情,对正当疑虑予以疏导,对借机煽动叛乱者,坚决镇压!帝国的新才之路,绝不容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