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城下之盟雪前耻 倭奴俯首签降表(2/2)
谈判设于汉城景福宫。日方全权代表小村寿太郎面色惨白,持约稿之手微颤。
文大人,小村强作镇定,如此条款,实非日本国力所能及。三亿赔款,足以令我国经济崩溃;拆除海军基地,更是断绝我国海防……
文履谦漠然打断:贵使若觉难以承受,不妨回想号上千冤魂。帝国未要求割让本土,已是格外开恩。
帐外,帝国陆军操演之声如雷贯耳;海上,水师舰队巡弋之影蔽日遮天。小村颓然垂首,在随行的伊藤博文耳边低语:事已至此,唯有暂忍屈辱。
三日后,景福宫仁政殿内,香炉青烟袅袅。小村寿太郎颤抖着提起毛笔,在《新京条约》上署下姓名。当他盖上日本国玺时,一滴墨汁溅落绢帛,恰如这个岛国命运上,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几乎同时,新京武英殿内,八百里加急将条约副本呈至御前。柏凌云手持条约,对肃立百官道:
此非终胜,乃始胜也。东瀛虽伏,列强犹伺;国威虽振,忧患未已。凡我臣工,当以兹为励,富国强兵,矢志寰宇——勿负今日之血,勿忘来日之责!
诏下,百官拜服,山呼万岁。然柏凌云退朝后,独召文履谦、何三、柏凌川于御书房。
凌川,命学部将条约刊印分发各学堂,另附日军暴行实录,以为国耻教育之鉴。
何三,锦衣卫需加强对日监察,凡有复辟军工、勾结外邦者,立斩不赦。
文卿,与沈富安筹议接收日本矿产、铁路之事,着徐世昌总揽朝鲜事务,务必在三年内使朝鲜归心。
众人领命而出。柏凌云独立轩窗,望东方云起,目光幽远。
此时,远在汉城的柏凌岳正接待一位特殊的客人——朝鲜高宗李熙。这位君王涕泪交加,跪献国书:小王叩谢天恩!愿世世代代,永为藩属!
柏凌岳扶起高宗,沉声道:殿下当知,倭寇虽退,列强环伺。朝鲜欲得长治久安,需与帝国同心同德。
而在日本江户城下,一群武士正跪在皇宫前切腹明志。鲜血染红石板,凄厉的呐喊在夜空中回荡:此仇必报!虽百年不晚!
消息传回,柏凌云只是冷笑:畏威而不怀德,果是倭奴本性。随即对侍立的林才人道:传朕旨意,明日大阅三军。要让天下人知道,犯我天威者,虽远必诛!
月光如水,照在刚刚经历巨变的东亚大地上。《新京条约》的墨迹未干,但所有人都明白,这绝非终结。帝国的征途,方才启程;未来的风雨,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