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德械师团初建成 新军风貌震朝野(1/2)
启元七年(公元1907年)春,新京,西苑大校场。
时值初春,寒意未消,但校场之上的气氛却凝重如火。高台之上,帝国皇帝柏凌云一身戎装,未着衮服,只外罩一件玄色大氅,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台下巍然肃立的军阵。
他的身后,柏凌岳、柏凌峰、柏凌锐、大都督府同知邓安邦等一众将领屏息凝神,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文官队列中,内阁首辅文履谦、外交部尚书柏凌川、工部尚书鲁秉忠、新任兵部尚书曹文翰等人亦在列,面色沉静地观看着这场关乎帝国陆军未来的演武。
台下,是整整一个步兵团的官兵。他们身着新配发的帝国陆军深灰色野战服,扛着统一制式的、闪烁着幽蓝光泽的新式德制步枪,刺刀如林。队形横平竖直,每一个士兵都如同钢钉般铆在地上,鸦雀无声,只有校场四周的赤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在军官队列中,几位壮年将领格外引人注目。原保定陆军学堂教官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因通晓现代军事知识被选拔进入新军。
与过去帝国军队最大的不同,在于观礼台一侧站着的那十余名身着普鲁士风格军服、神色冷峻的外国人。为首者,正是德意志帝国陆军退役上校马克斯·冯·施特劳贝。他身材笔挺,留着整齐的短须,眼神锐利如刀,正通过翻译,低声向身旁的皇帝陛下解说着什么。
陛下,诸位将军。施特劳贝上校的声音通过翻译,清晰而冷静地传来,眼前所见的,并非简单的队列操演。这是现代陆军纪律、协同与效率的基础。每一动,每一步,皆是为了在战场上更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柏凌云微微颔首,未发一言。自《新京条约》签订、日本暂俯首以来,他未曾沉醉于胜绩,反而对黄海及朝鲜陆战中暴露出的编制陈旧、战术呆板、协同生疏之弊耿耿于怀。故不惜重金,通过外交渠道,正式聘请以施特劳贝为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誓将帝国陆军锻造成真正可傲视寰宇的铁军。原兵部尚书邓安邦勤勉可靠,擢升大都督府同知,协理武王处理日常军务;其遗缺则由在北伐及对日作战中表现出卓越后勤统筹能力的曹文翰接任,以期军政改革畅行无阻。
开始吧。柏凌云沉声下令。
霎时间,号令声响彻校场。在那位表情严肃的德军士官长的口令下,整个步兵团如同一个精密的巨人,开始了操演。
不再是往日略显散漫的步伐,而是节奏精准、落地有声的普鲁士正步。队列变换、火力展开、战术跃进......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充满了力量感和纪律性。尤其是一种名为散兵线的新战术演示,士兵们不再是密集冲锋,而是以稀疏灵活的队形,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交替前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正面伤亡,看得柏凌岳等宿将目光炯炯,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
随后进行的实弹射击环节,更令人惊叹。士兵们射击姿势标准,装填迅速,靶场上枪声密集而富有节奏,成绩远胜以往。
柏凌岳忍不住低声对身旁的柏凌锐道:这德夷练兵,确有一套!若早用此法,平壤、汉城之战,我军伤亡或可再减三成!
柏凌锐点头,眼中放光:队列、射击尚在其次,你看其步、炮、机枪协同之预案,方才施特劳贝呈给陛下的那份《连排战术操典草案》,才是精髓所在。
演练完毕,全场肃然。施特劳贝上校转向柏凌云,微微躬身:陛下,这只是第一步。纪律与基础,是骨架。下一步,将是师级单位的合成演练、参谋作业、后勤体系重建,以及军官思维的彻底转变。这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