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恒河血战破敌胆 德使南来探虚实(2/2)
柏凌岳在原本英国总督府改建的靖海王府内,接见了冯·海因里希。会见气氛表面热情而隆重,暗地里却充满了试探与机锋。
冯·海因里希首先转达了德皇对中华帝国皇帝柏凌云的“诚挚问候”与对帝国军队“卓越战绩”的“高度赞赏”,随后话锋一转:“尊敬的武王殿下,德意志帝国与中华帝国,作为反抗旧世界霸权(指英国)的天然盟友,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是一致的。皇帝陛下相信,只有我们两国紧密携手,才能彻底瓦解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全球统治,建立新的、公正的世界秩序。”
柏凌岳端着茶杯,神色平静,心中却冷笑不已。他缓缓道:“特使先生所言,朕……本王亦深表认同。英夷肆虐全球,压迫各族,确为世界和平之毒瘤。帝国此番南征西讨,正是为驱逐殖民者,光复故土,解放被压迫之民。”他刻意强调了“光复故土”和“解放”,意在划清帝国行动与德国全球争霸的界限。
冯·海因里希似乎没有听出弦外之音,或者说他选择了忽略,继续道:“正是如此!因此,皇帝陛下认为,现在是时候将我们的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在印度事务上,德意志帝国愿意承认中华帝国在该地区的……特殊利益和主导地位。”他顿了顿,观察着柏凌岳的表情,见对方无动于衷,便抛出了真正的意图,“作为回报,帝国是否可以考虑,在未来涉及奥斯曼帝国遗产以及波斯湾地区的安排上,给予德意志帝国相应的理解与支持?毕竟,打通柏林至巴格达的铁路,保障德意志的‘阳光下的地盘’,是我国的核心关切。”
柏凌岳心中明了,这是要帝国用未来在中东的妥协,来换取德国对帝国在印度行动的“承认”。他放下茶杯,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特使先生,帝国之外交政策,一向以陛下之圣意为准绳。目前,帝国之重心,在于彻底平定印度乱局,安抚亿万生灵。至于波斯湾、奥斯曼等遥远之地的事务,非帝国当前所急。况且,此类关乎全球格局之重大议题,恐需陛下亲自圣裁,本王不敢妄言。”
他巧妙地运用了“拖延”与“模糊”的策略,既未明确拒绝,也未给予任何承诺,将皮球踢回了柏林和新京。
冯·海因里希显然对这个回答不甚满意,但他也深知,面对这位战功赫赫、在帝国内部地位尊崇的武王,过于紧逼并非上策。他只好转换话题,转而“兴致勃勃”地提出,希望参观星洲的港口设施以及帝国南洋舰队的部分舰艇,“以增进两国军事互信”。
柏凌岳心中冷笑,知道这是借机窥探帝国海军虚实,尤其是想亲眼看看帝国新下水的新型战列舰。他表面上欣然应允,安排了一场经过精心设计的“展示性”参观,既展现了帝国海军的军容与部分先进装备,足以震慑对方,又巧妙地隐藏了真正的核心机密与最新锐舰艇的具体参数。
参观结束后,冯·海因里希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星洲。他既为帝国海军展现出的强大实力而感到心惊,也为未能从柏凌岳那里得到任何实质性承诺而失望。他意识到,这个东方的巨人,早已不是那个可以轻易用条约或空头承诺束缚的古老国度,而是一个拥有独立意志和强大实力、正在按照自身蓝图重塑周边世界的可怕对手兼“盟友”。
在送走德国特使后,柏凌岳立即将此次会晤的详细情况密奏新京,并在电文中加重语气写道:“……德人野心勃勃,视印度洋及中东为其禁脔,对我帝国之扩张已生警惕乃至忌惮之心。其所谓合作,实欲捆绑帝国,为其欧陆霸权及未来东进服务。臣弟以为,对德之策,当更加审慎,未来冲突,恐难避免。帝国当加速整合南洋、印度,并极力前出至亚丁湾,控扼西洋咽喉,以备不虞。”
几乎在同一时间,柏凌峰在加尔各答也接到了柏凌岳的通报。他望着西边德里方向,又看了看地图上那片广袤而充满纷争的中东地区,目光深邃。
“传令,”他对参谋长道,“西路各军,加快休整与补充步伐。待马啸川第八军主力抵达恒河流域,我军即刻西进,目标——德里!帝国,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浪费了。”
恒河的血战暂告段落,但更宏大的战略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帝国的战车,在碾过阿拉哈巴德之后,没有丝毫停歇,继续向着西方,向着那决定世界岛命运的核心地带,隆隆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