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王师西指震德里 御前宏论定乾坤(2/2)
何三首先汇报了来自欧洲和印度洋地区的最新绝密情报:“陛下,诸位王爷、大人。据各方密报确认,德国在基本消化法国战果后,其海军活动日趋频繁,数艘新式潜艇已部署至地中海东部,其驻奥斯曼帝国的军事顾问团规模扩大了近一倍。德皇威廉二世近期的内部讲话中,已多次提及‘确保德意志帝国在东方(指中东、波斯湾)的生存空间’和‘神圣权益’。冯·海因里希特使返回柏林后,德外交部对帝国的评价已从‘有价值的合作伙伴’悄然转变为‘需要警惕的潜在竞争者’。”
文履谦接着从内政角度分析:“陛下,帝国近年连续用兵,虽战果辉煌,国库消耗亦巨。南洋初定,印度战事未终,若此时与德国关系恶化,甚至发生冲突,恐财政压力过大。且新占之地,民心未附,需时间经营消化。”
柏凌岳的电报则充满了军人的直率与警惕:“皇兄,德人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其视印度洋为禁脔,绝不容我帝国长期掌控。阿拉哈巴德战后,我陆军兵威正盛,海军西洋舰队已成军,当借此势,强力前出,控扼亚丁湾,威慑波斯湾,将德人势力阻于苏伊士以西!迟则生变!”
柏凌川的电文则展现了外交官的缜密与周旋空间:“陛下,臣在柏林竭力周旋,然德方态度日趋强硬。其所求者,乃帝国对其欧陆霸权及中东野心的明确背书,此为我帝国根本利益所不容。然,此刻与德公开决裂,亦非上策。臣建议,可采取‘拖’字诀,以印度战事未靖、需陛下圣裁等理由,拖延具体承诺。同时,可暗示若德方在技术转让(特别是潜艇、重炮及无线电)方面展现更大诚意,或可为未来协商创造更好氛围。此乃以利诱之,换取时间。”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聚焦于端坐御案之后,一直静听不语的皇帝柏凌云身上。
柏凌云缓缓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寰宇地图前,手指先点在欧洲,划过德意志帝国庞大的疆域,然后移至中东、波斯湾,最后重重地落在印度洋上。
“诸卿所言,朕已尽知。”他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德意志,确已成为帝国未来最大的潜在威胁。其国力强盛,野心勃勃,绝不会甘心局限于欧陆。印度洋,连接东西之命脉,资源之要冲,帝国绝不能退让半分!”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然,文相所言亦有理。帝国需要时间。需要时间彻底消化南洋、底定印度;需要时间让西洋舰队真正形成远洋战力;需要时间将新占之地的资源,转化为支撑帝国持续争霸的力量。”
“故,朕之决策如下——”他清晰地下达了一连串指令,声音在武英殿内回荡:
“一、印度战场,暂缓对德里之总攻。示敌以弱?非也。乃示敌以‘稳’。让柏林那帮战略家看看,帝国并非一味贪功冒进之辈,懂得巩固根基,步步为营。此乃麻痹之法,亦为凌峰巩固后方争取时间。然,暂停非放弃,总攻准备不得有一日懈怠,时机一到,必以泰山压顶之势,碾碎德里!”
“二、对德策略,依凌川之议,以‘拖’待变。技术可以要,合作可以谈,但核心利益绝不松口。告诉凌川,放手去谈,底线由朕定夺。同时,何三之锦衣卫,需加大对德国在奥斯曼、波斯等地活动之侦查力度,特别是其与当地部落、王公之勾结,朕要第一时间知晓!”
“三、海军!”柏凌云的目光投向李准,“李卿,西洋舰队成军不久,朕知你困难不少。然,时不我待!朕予你三个月,舰队必须完成在印度洋西部的适应性巡航与作战演练。三个月后,朕要西洋舰队的主力,出现在亚丁湾口!不是去与德国人开战,而是去展现存在,去熟悉水文,去摸清航线,去告诉沿岸所有势力,这片海洋,帝国来了!可能办到?”
李准胸膛一挺,肃然应道:“臣,李准,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西洋舰队上下,纵有万难,亦必按时前出亚丁湾,扬我国威于西洋!”
“好!”柏凌云赞许地点头,最后看向柏凌岳(通过电文)和文履谦,“凌岳,大都督府需即刻着手制定针对印度洋西部及波斯湾地区的详细防务与应急预案,陆海协同,要有与强敌(暗指德国)在此区域发生冲突的准备。文相,内阁需统筹财政,优先保障西洋舰队前出及印度战事后续之开销,同时,加速南洋、印度资源之勘探与开发,帝国未来之争,离不开这些新得之血脉!”
战略既定,帝国的航船再次调整了风帆。在德里城外,是引而不发的雷霆之怒;在印度洋上,是劈波斩浪的钢铁舰队;在柏林与新京之间,是看不见硝烟的外交博弈。一场围绕世界岛心脏地带的宏大棋局,帝国已然落子,下一步,将是更加惊心动魄的搏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