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天竺新政固疆域 五省初立定南疆(2/2)
“老臣在。”
“教化之功,关乎长远。着你学部,于新省广设‘宣化堂’、‘蒙学堂’,推行汉语官话,教授帝国历史典章。选拔当地聪慧子弟,入新京、北京之大学堂深造。文化之认同,方是长治久安之根基。”
“老臣明白!定当竭尽全力,使王化雨露,滋润南疆。”张謇肃然回道。
这一系列详尽而缜密的安排,如同为帝国庞大的新领土勾勒出清晰的治理蓝图。殿内群臣无不感佩皇帝思虑之深远,不仅善战,更善治。五省之设,连同对云南、广南、澜沧的加强,使得帝国南疆的行政格局豁然开朗,根基由此奠定。
整个南疆,如同一张巨大的棋盘,帝国的棋子已然落定,静待着可能来自西方的风雨。而新设各省的治理,也随即如火如荼地展开。
连接南疆各省的航道上,悬挂赤龙旗的运输舰、客轮络绎不绝,宛如一条条流动的血脉,将帝国的生机输送到每一个新附之地。
在仰光港,蒲甘省首任巡抚张鸣岐正站在新建的码头上,凝视着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这位前清广西布政使,如今身着帝国二品孔雀补服,正亲自督导这个注定要成为印度洋重要枢纽的港口扩建工程。
巡抚大人,工部派驻的总工程师指着图纸禀报,按照最新规划,第一期工程将建成三个万吨级泊位,第二期再增五个。全部完工后,仰光港年吞吐量将超过五十万吨。
张鸣岐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正在安装的蒸汽起重机:工期必须提前。海军萨镇冰提督昨日来信,下月就将有两艘新式巡洋舰需要在此停靠补给。他转身对随行的陆军将领嘱咐,港区防务务必周密,特别是对西北山区的警戒要加强。据报仍有小股叛军活动。
此时,一队身着崭新制服的学童在教员带领下走过码头,他们用略显生涩的汉语齐声朗诵着《帝国启蒙读本》。张鸣岐面露欣慰之色:教化之功,关乎长远。传令各府县,务必在年底前完成首批蒙学堂的建设。
与此同时,在槟城的柔佛省临时巡抚衙门内,一场重要的会议正在进行。巡抚袁树勋正与来自马来各邦的酋长们商议新政。
诸位,袁树勋展开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朝廷已批准修建环半岛铁路。自槟城经吉隆坡至星洲,全程六百余里,预计两年内通车。他特意用马来语重复了关键内容,显示出对当地习俗的尊重。
来自霹雳的酋长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铁路经过我们的土地......
朝廷自有补偿,袁树勋温和却坚定地说,不仅如此,各邦子弟可优先在铁路局任职。这是双赢之策。他环视在场众人,柔佛省之要,在于掌控海峡。朝廷已决定在此设立海关总署,各邦关税一律按新章执行。
会后,袁树勋立即向新京呈递奏折:臣已与各邦达成协议,设立联合巡防营,由帝国军官统带。预计半年内可肃清海盗,确保航道安全。
在偏远的木邦省,巡抚李经羲正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这位李鸿章之侄、曾任前清云贵总督的疆臣刚刚结束对边境各土司的巡视,此刻正在景栋的巡抚衙门内批阅文书。
大人,幕僚呈上一份名单,三十六处宣慰使司已全部设立,各土司共选派子弟一百二十人,明日即可启程赴京入学。
李经羲仔细审阅着名单,不时提笔修改:将孟艮土司之子的名字放在首位,以示优容。他起身走到地图前,通往云南的驿道进展如何?
回大人,主力路段已拓宽完毕,预计下月可通马车。但途经野人山的一段......
加派工兵,李经羲决断道,必要时可调用驻军协助。此路不通,木邦终是孤岛。他沉吟片刻,传令各宣慰使,下月初一在景栋会盟,共商开发矿业之事。
在曼谷,昔日的王宫已挂上帝国巡抚衙门的匾额。原暹罗王室在帝国军队的“护送”下,已踏上了北赴新京的旅程,沿途皆有锦衣卫严密监视,以防不测。新任暹罗省巡抚袁大化,正忙于接收旧政府机构,清点库府,并按照新京旨意,推行帝国政令、税制与律法。大量的汉语教官与帝国官员被派往各地,开始艰难的“王化”过程。尽管表面平静,但曼谷街头巷尾,仍弥漫着一种复杂难言的气氛,既有对旧主的怀念,也有对新朝的畏惧与观望。
最令人瞩目的改革发生在扶南省。巡抚吴品珩正在金边推行一系列开创性的新政。湄公河三角洲的广袤农田被重新丈量,招募自两广的移民正在修建水利设施。
大人请看,工房师爷指着新绘的田亩图,首批三十万亩官田已分配完毕,都是上好的水田。
吴品珩满意地点头:传令各地,新垦田地免税三年。另在西贡设立的碾米厂,要采用最新式的机器。他特别强调,帝国银行南洋分行开业在即,要确保贷款能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
帝国的南疆,在精心的治理与建设下,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