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千年古都终易主 欧亚枢纽定新章(2/2)
“陛下!陛下!城墙……城墙被中国人炸开了大口子!乱民在城内造反!军队……军队快顶不住了!”一名满身血污的近卫军军官连滚爬爬地冲进托普卡帕宫的议事大殿,声音中充满了绝望。
宝座之上,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五世面如死灰,华丽的皇袍也掩盖不住他身体的微微颤抖。殿内,往日里道貌岸然的大臣们此刻乱作一团,争吵声、哭泣声、祈祷声不绝于耳。城外越来越近的枪炮声和城内的骚乱呐喊,如同丧钟般敲击在他们的心头。
“投降吧……陛下……为了保全皇室血脉,为了伊斯坦布尔百万生灵……”年迈的首相跪倒在地,老泪纵横。
苏丹缓缓闭上双眼,仿佛一瞬间苍老了二十岁,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对侍立一旁的宫廷总管挥了挥手,声音微弱几不可闻:“去……去升起白旗……派人……去找中国人……我们……无条件投降……”
然而,这个决定来得太晚了。当代表投降的白旗终于在托普卡帕宫和几处主要城楼仓促升起时,帝国军队的洪流已经不可阻挡地涌入了伊斯坦布尔的街道。
下午二时左右,帝国第四军第十七师的士兵终于突破了层层阻击,冲入了托普卡帕宫那宏伟而空旷的庭院。宫内,残余的近卫军大多已放弃抵抗,呆滞地坐在角落里,或者悄悄脱下军装混入仆役之中。
在象征着帝国权力巅峰的御座大殿内,苏丹穆罕默德五世依旧端坐在那张镶嵌着无数宝石的黄金宝座之上,他身着完整的苏丹礼服,手中紧握着一柄先祖传下的、装饰华贵的伊斯兰弯刀,试图维持着最后的尊严。然而,他那空洞的眼神和无法抑制颤抖的双手,出卖了他内心的崩溃。
带队冲入大殿的帝国团长,用清晰而冷峻的汉语宣告(通过随军通译转达):“奉帝国定王殿下令,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五世,你已被俘。请立即下令所有残余部队停止抵抗,并交出你的佩剑。”
苏丹将手中的弯刀“哐当”一声丢在镶嵌着大理石的地面上,嘶哑地说道:“告诉你们的王爷……奥斯曼帝国……投降了。”
几乎与此同时,加里波利半岛的激战也接近尾声。在帝国海军舰炮的持续轰击和陆军不顾伤亡的猛攻下,德奥联军的防线终于崩溃。第四军第十师完全控制了半岛,俘获了包括一名德军少将在内的数千名敌军。
捷报如同长了翅膀,飞向帝国各条战线和后方。傍晚时分,柏凌峰在亲卫的簇拥下,踏入了托普卡帕宫。“立即向新京发报,”柏凌峰的声音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清晰,“启元十九年八月四日,未正三刻,我帝国王师克定伊斯坦布尔,奥斯曼苏丹率众请降,奥斯曼帝国,自此亡矣。”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通告全军,严格纪律,保护古迹,安抚平民,迅速恢复城内秩序。帝国于此,非为破坏,乃为重建新秩序之基石。”
命令被迅速执行。帝国的统治机器开始在这座连接欧亚的枢纽之城高效运转起来。宵禁被宣布,巡逻队上街,针对平民的劫掠行为被严厉制止,重要的历史建筑和宗教场所(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派兵保护,奥斯曼政府机构被有条不紊地接管。
八月十日起,接到捷报的英国、法国流亡政府、西班牙、葡萄牙等协约国成员代表,陆续乘坐军舰抵达伊斯坦布尔。柏凌峰在托普卡帕宫主持召开了战后安排会议。
“根据帝国与诸位盟友战前及战时达成的协议框架,”柏凌峰开门见山,指向悬挂的巨幅地图,“帝国将主导对原俄罗斯帝国及奥斯曼帝国亚洲领土的处置与秩序重建。而奥斯曼帝国之欧洲领土及北非属地的安排,将由英国主导,并与法、西、葡等盟友协商。”
英国代表坎贝尔将军点头表示完全同意:“皇家海军及地中海部队,将继续全力配合帝国在此区域的一切行动,确保同盟国势力被彻底清除。”
会议期间,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一直摇摆观望的保加利亚王国,在得知伊斯坦布尔陷落、帝国大军已陈兵其边境后,正式宣布退出同盟国集团,不仅同意立即归还占领的希腊领土,并请求加入协约国阵营。
“看来,同盟国的堤坝,已经开始崩塌了。”柏凌峰闻报,对与会的各国代表说道。
随着保加利亚的倒戈,帝国西方战区的兵锋顺势进入保加利亚和希腊,协助当地力量和英军,迅速“收复”了南斯拉夫王国的塞尔维亚部分。各军与德军、奥匈帝国及罗马尼亚军队的主力,沿着多瑙河一线,形成了新的、相对稳定的战略对峙线。
八月十五日,定王柏凌峰以帝国皇帝钦差、西方战区最高统帅的身份,在托普卡帕宫正式宣布:奥斯曼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已不复存在。其原有领土,将由帝国及其协约国盟友,根据民族自决(在帝国主导下)、战略平衡及战后和平原则,进行“托管、重组与新生国家的建立”。
一个曾经横跨欧亚非三洲、延续了六个多世纪的庞大帝国,就此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站在托普卡帕宫面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阳台上,柏凌峰凭栏远眺。海峡对岸,欧洲的土地清晰可见。帝国的龙旗,不仅在亚洲上空高高飘扬,也深深插入了欧洲的门户。
“向新京发报,”他对紧随其后的书记官口授着最终的捷报,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开创历史的豪情,“帝国西进之路,枢纽已通。欧亚之格局,自此而新。臣,柏凌峰,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