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多瑙河畔秋风疾 奥匈千年基业倾(2/2)
站在的里雅斯特港口的码头上,何雄可以望见远处阿尔卑斯山的轮廓。那里是奥匈帝国曾经的边疆,如今,却成了帝国大军下一个跨越的目标。
“奥匈人完了。”何雄对身边的徐树铮和万廷献说道,语气笃定,“第四集团军正在多瑙河平原横扫千军,维也纳门户洞开。我军不能落后,必须抢在所有人之前,给这个古老帝国最后一击!”
他随即下达了作战命令:“徐树铮,你的第十三军为左翼,从乌迪内出发,沿塔利亚门托河北上,突破阿尔卑斯山隘口,目标克拉根福!”
“万廷献,你的第十四军为右翼,以的里雅斯特为基地,向东然后北进,沿伊松佐河谷地,目标卢布尔雅那,与第四集团军的友军会师后,协同向格拉茨方向进攻!”
“我随第十三军前进。此战,不在于歼灭多少敌军,而在于速度!要以最快的速度,插入奥匈帝国腹地,与第四集团军形成钳形攻势,合围维也纳!”
十二月下旬,帝国第五集团军这支征服了意大利的雄师,悍然越过了意奥边境那象征意义大于实际防御能力的残破工事,如同两把灼热的尖刀,刺入了奥匈帝国已然麻木的躯体。
阿尔卑斯山的险峻,并未能给奥匈守军带来多少优势。守备部队士气低落,许多来自非奥地利本土的士兵,早已无心恋战。在帝国军猛烈的炮火准备和步兵果断的迂回突击下,一个个被视为天险的隘口相继失守。
徐树铮第十三军的先头部队,在付出轻微代价后,成功穿越了普雷迪尔山口,兵锋直指奥地利卡林西亚州的首府克拉根福。守军稍作抵抗,便在城内士绅和部分倒戈军官的压力下,打开了城门。
万廷献第十四军的进展更为顺利。他们在伊松佐河上游几乎未遇像样抵抗,便与从萨格勒布方向压过来的第四集团军第十一军一部取得了联系。两军会师,士气大振,随即合力向北,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的重镇格拉茨已遥遥在望。
与此同时,在东线,吴佩孚的第三集团军亦未闲着。在成功突破德涅斯特河防线,并迅速席卷了态度暧昧、试图自保的罗马尼亚全境后(罗马尼亚王室及政府早在帝国军入境前便已宣布退出战争并请求庇护),吴佩孚敏锐地抓住了西线奥匈崩溃带来的战机。
他命令巴特尔的第七军(原蒙古骑兵师已扩编为军)向西进行大范围战略迂回,穿越喀尔巴阡山山口,进入匈牙利大平原东部;施承志第八军、吴元泽第九军则沿多瑙河下游稳步向西推进,扫清残余的奥匈军和当地匪患,目标直指奥匈帝国另一首都——布达佩斯。
而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帝国的盟友们也看到了分享胜利果实的时机。保加利亚军队在帝国的默许和少量物资支援下,迅速渡过多瑙河,进入他们觊觎已久的瓦拉几亚地区,并与当地的亲保势力结合,宣布对该地区的“临时管辖”。西亚各国,如汉志、内志的军队,则更多地以象征性的小股部队,跟随帝国大军行动,更多地是出于政治表态和战后分赃的考量。
南欧的战局,至此已彻底明朗。奥匈帝国,这个曾经在欧洲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巨人,在帝国及其盟军来自南、东、东南三个方向的猛烈打击下,再加上内部各民族如火如荼的独立运动,其统治根基已被彻底掏空。维也纳的皇宫里,年迈的奥皇卡尔一世面对雪片般飞来的噩耗,已然束手无策。大臣们争吵不休,主战派声音微弱,主和派则开始秘密接触帝国方面,探讨投降的条件。
在的里雅斯特临时设立的第五集团军前进指挥部内,何雄接到了来自赵守诚和吴佩孚两方面的通报。地图上,代表三路大军的蓝色箭头,正从三个方向,坚定不移地指向同一个最终目标——维也纳。
何雄拿起红色铅笔,在维也纳的位置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对身边的参谋们说道:“电告定王殿下,并通报赵、吴二位司令。第五集团军已成功突破阿尔卑斯山防线,正向奥地利腹地挺进。预计不日即可与东线友军会师于维也纳城下。奥匈帝国……气数已尽!”
窗外,阿尔卑斯山的冷风呼啸,却吹不散帝国将帅们心中那即将完成又一桩历史性征服的灼热。
千年哈布斯堡的基业,正在帝国铁骑的践踏下,发出最后的、不堪重负的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