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旱魃噬土焦千里,人工降雨解急难,以工代酬防洪灾(1/2)
一、五月急报传帝阙,千里焦土动君心
五月末的帝都,烈日悬在半空,连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叶尘刚在御书房批完北疆军备奏报,内侍便捧着一叠火漆急报匆匆闯入,托盘上的奏报来自中原、江南、华北十余州府,封皮上“旱情告急”的朱印格外刺眼。
“陛下,各州府奏报,自四月初至今,全国九成地区滴雨未降!”内侍声音发颤,“黄河中下游河床露底,连最深的河段都能徒步蹚过;江南稻田干裂如龟甲,秧苗枯死过半;华北的玉米地更是连片枯黄,百姓们拿着水桶去河里取水,却发现河道早干得只剩碎石——各地知府都说,再不下雨,夏粮怕是要绝收了!”
叶尘猛地站起身,抓起最上面一份中原知府的奏报,纸上字迹洇着汗渍,写着“百姓跪于龙王庙前祈雨,三日不起”“有农户因救禾苗中暑身亡”,字字戳心。他将奏报拍在案上,指尖因用力而泛白:“传旨,即刻召六部尚书、司天监监正、各地巡抚入京,半个时辰后在太和殿议事!”
半个时辰后,太和殿内气氛凝重。各地巡抚面带焦灼,有的甚至带着从灾区取来的干裂土块,捧在手中递到叶尘面前:“陛下您看,这土块硬得能砸开石头,播下的种子连芽都冒不出来!”
二、朝堂议策陷僵局,旧法难敌当前灾
“诸位爱卿,眼下旱情已危及民生,谁有良策,尽管直言!”叶尘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众人。
户部尚书赵德明率先出列:“陛下,臣建议从各地官仓调拨粮食,分发给受灾百姓,先保百姓不挨饿!”
话音刚落,江南巡抚便摇头:“赵大人,粮食能解一时之饥,却解不了禾苗之渴!江南稻区若再无雨,半月内便会颗粒无收,明年百姓连种粮都没有,单靠调拨粮食,根本撑不住!”
工部尚书孙正武接着说:“臣愿派工匠去各地修缮水利,挖掘深井!”
华北巡抚立刻反驳:“孙大人,河道已干,水井挖至三丈仍不见水,修缮水利也是无米之炊!前几日我们组织百姓挖渠引山泉水,可山泉流量有限,连十亩地都浇不透!”
司天监监正李淳风上前,躬身道:“陛下,臣观测天象,短期内无降雨迹象,且此次大旱后,六月至七月恐有暴雨,若不提前防范,洪灾必烈!”
“防范洪灾?眼下旱灾都快扛不住了!”有人忍不住插话,朝堂内顿时陷入争论——有人主张先救旱,有人担忧后防涝,可提出的法子不是不切实际,就是只能解燃眉之急,根本无法应对眼前的绝境。
叶尘看着众人争论,眉头越拧越紧。他知道,调拨粮食、挖掘水井这些法子,在“河道干涸、无雨可盼”的现实面前,都如杯水车薪。就在这时,他脑海中突然响起系统提示音:“检测到宿主面临重大旱灾危机,特奖励‘人工降雨炮’五十台,配套炮弹两千发,可在三日内送达帝都,操作手册已同步传输至宿主脑海。”
叶尘心中一震,随即强压下激动,沉声道:“诸位爱卿,先静一静。朕有一法,可解眼下干旱之困!”
三、人工降雨破旱局,以工代酬防洪灾
“陛下有何良策?”众人齐齐看向叶尘,眼中满是期待。
叶尘起身,走到殿中:“朕已寻得‘人工降雨’之法,三日内会有五十台‘降雨炮’送达,可借助炮弹催云降雨,覆盖全国受灾地区!孙尚书,你即刻安排工匠,三日内将降雨炮分运至各州府,按操作手册培训士兵,确保每台炮都能顺利使用!”
孙正武虽不知“降雨炮”为何物,但见叶尘胸有成竹,立刻躬身应下:“臣遵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