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根基固西部,特色产业破山关(2/2)
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一件绣品顶多卖50块。”
杨玉兰叹了口气,“我女儿在城里打工,说我们的刺绣太老土,劝我别绣了,可这是我们侗族的手艺,我不想让它失传。”
王小龙拿起一件绣品,仔细看了看,绣工很精细,但图案确实比较陈旧。
“杨书记,我们苗寨村之前的刺绣也没人要,后来请了设计师,设计了新的样式,
还建了体验馆,搞直播带货,现在一件绣品能卖200多块。”
他从平板里调出苗寨村的刺绣产品图片,
“你看,我们把传统的刺绣图案印在围巾、包包上,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年轻人很喜欢。”
“请设计师要花很多钱吧?我们村没那么多钱。”杨玉兰担忧地问。
吴莲笑着说:“杨书记别担心,我们可以帮你们联系民族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让学生下乡实习,免费帮你们设计新样式。
另外,我们还可以帮你们建体验馆和直播间,申请‘民族特色产业扶持资金’,用来购买直播设备和装修体验馆。”
当天下午,王小龙就联系了贵州民族大学的设计师,设计师第二天就赶到了侗寨村。
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室里,设计师和妇女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新样式的设计。
“我们可以把侗族的鼓楼、花桥图案绣在围巾上,再搭配一些现代的几何图案,这样既好看又有文化特色。”
设计师一边画图,一边说。妇女们看着设计图,眼里满是惊喜:
“这个样式真好看,比我们之前的老样式强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设计师手把手教妇女们按照新样式刺绣。
王小龙则帮着村里选体验馆的地址,最后选在了村口的一栋老吊脚楼里。
村民们自发地打扫卫生、刷墙,把吊脚楼布置得古色古香。
杨玉兰的女儿杨晓燕听说村里要发展刺绣产业,特意从城里回来帮忙:
“妈,我没想到我们的刺绣还能这么好看,我回来帮你一起绣,再帮你们搞直播带货。”
一周后,侗寨村侗族刺绣体验馆正式开业。
体验馆里摆放着各种新样式的刺绣产品,有围巾、包包、披肩,还有装饰画。
游客们走进体验馆,看着精美的刺绣产品,纷纷驻足购买。
“这个刺绣围巾真好看,既有民族特色,又时尚,我买一条送给我妈妈。”
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笑着说。
王小龙还帮着村里搭建了直播间,培训杨晓燕做直播带货。
第一次直播时,杨晓燕穿着侗族服饰,在镜头前介绍侗族刺绣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直播间里的观众纷纷点赞下单。
“这一个月,直播间卖出了100多件刺绣产品,收入超过3万元。”
杨晓燕激动地说,“没想到我们的刺绣能走出大山,被更多人喜欢!”
三、山关内的“振兴潮”:基础稳了,特色活了
一个月后,苏晴与李建国又先后走访了陇东的沙坡村、土坡村等8个村庄,
吴莲与王小龙也走访了黔东南的瑶寨村、苗寨村等8个村庄。
每个村庄都在推广队的帮助下,解决了基础短板,发展起了特色产业。
在陇东的沙坡村,村民们之前靠种玉米为生,收入微薄。
李建国帮着村里建了雨水集蓄池和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引进了谷子、糜子等耐旱作物,
还联系了粮食加工企业,把谷子、糜子加工成小米、糜子面,包装成“高原特色杂粮”,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这小米一斤能卖10块钱,比种玉米强多了!”村民们笑着说。
在陇东的土坡村,村民们之前缺水严重,只能靠天吃饭。
李建国帮着村里建了蓄水池,引进了耐旱的中药材种植,还联系了药材收购商,签订了收购协议。
“中药材耐旱,不需要太多水,而且价格稳定,一亩地能赚3000多块。”村民们激动地说。
在黔东南的瑶寨村,村民们擅长瑶族银饰制作,可产品卖不出去。
王小龙帮着村里联系了设计师,设计了新的银饰样式,建了银饰体验馆,搞直播带货。
“我们的银饰现在能卖到城里的文创店,一件银饰能卖500多块,比之前强多了!”村民们说。
在黔东南的苗寨村,村民们擅长苗族蜡染,可产品没人要。
王小龙帮着村里联系了设计师,设计了新的蜡染样式,
建了蜡染体验馆,还和旅游景区合作,把蜡染产品放在景区的文创店销售。
“现在我们的蜡染产品很受欢迎,游客们都喜欢买回去当纪念品。”村民们笑着说。
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苏晴和吴莲牵头,在西部片区成立了“基础保障+特色产业”双促联盟,
以黄土村和苗寨村为中心,辐射周边18个村庄。
联盟制定了统一的基础建设标准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定期组织“土专家”(李建国、王小龙等)开展培训,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了水、路等基础资源和技术、销路等产业资源的共享。
在基础建设标准上,联盟统一了雨水集蓄池的建设规格、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安装标准,
确保每个村庄的基础设施都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在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上,联盟根据每个村庄的资源禀赋,制定了个性化的产业发展方案,避免同质化竞争;
在培训和资源共享上,联盟每月组织一次培训,邀请“土专家”和行业专家讲课,
建立了线上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村民们随时获取技术、销路等信息。
两个月后,西部片区的18个村庄都实现了产业增收。
石崖村的谷子、糜子亩产达到了800斤,每斤卖到了8元,户均月收入达到了2000元;
沙坡村的小米、糜子面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每月能卖出5000多斤,收入超过4万元;
侗寨村的刺绣产品每月能卖出200多件,收入超过5万元;
瑶寨村的银饰产品每月能卖出100多件,收入超过5万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村创业就业。
石崖村的村民马小明之前在西安的工地打工,
听说村里建了蓄水池,种谷子能赚钱,特意回来加入了合作社: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父母,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
侗寨村的村民杨晓燕学会了直播带货,决定留在村里发展:
“我要把我们村的刺绣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人知道侗族刺绣的魅力!”
苏晴和吴莲站在黄土村的山坡上,看着远处连片的谷子地和深山里的吊脚楼,脸上露出了笑容。
“西部片区的推广很成功,基础稳了,特色活了,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苏晴说。
吴莲点头:“接下来,我们要把这种‘基础补短板+特色挖潜力’的模式推广到更多西部乡村,让大山里的村庄也能实现振兴。”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西部的黄土坡和深山里,
照亮了连片的谷子地和吊脚楼,也照亮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
这场从西部开始的乡村振兴行动,就像一盏明灯,
照亮了大山深处的希望之路,为更多的乡村带来了温暖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