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城市灵活就业群体生存形状与困境画像(2/2)
2.缴费压力的沉重负担:个人全额承担的经济难题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社保需个人全额缴纳费用,相较于企业职工“单位缴大头、个人缴小头”的模式,经济压力显着更大,导致不少人“望保却步”。
-缴费比例的悬殊差距
以职工养老保险为例,企业职工个人缴纳8%,单位缴纳16%;而灵活就业人员需个人承担20%的全额费用。
按江州市2024年社保缴费基数下限4494元计算,灵活就业人员每月需缴养老保险898.8元、医疗保险449.4元,合计1348.2元,占月均收入的29.4%。
“一个月社保就要花掉近三分之一的收入,还要吃饭租房,实在缴不起。”陈雨薇说,自己已经断缴社保半年,“不是不想缴,是真的没能力。”
-断缴现象的普遍存在
收入的不稳定性,导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断缴成为常态。
调查显示,48.6%的参保者有过断缴经历,其中35%的人断缴时间超过3个月,12%的人断缴半年以上。
“旺季赚钱了就缴,淡季没收入就先停了。”周明远说,自己的养老保险断断续续缴了8年,“不知道以后能不能领上养老金,走一步看一步吧。”
3.保障范围的明显不足:险种覆盖的“偏科”问题
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可参保种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短板”明显,难以满足全面保障需求。
-职业风险的保障空白
灵活就业人员中,外卖配送、建筑零工等岗位属于高危职业,但工伤保险参保率不足5%。
调查显示,23.7%的受访者曾在工作中受伤,但仅3.1%的人获得过赔偿,其余均自行承担费用。
建筑散工吴师傅去年在工地砸伤了脚,花了8000多元医药费,“没买工伤保险,包工头只给了2000块,剩下的都是借的。”
-失业与生育保障的缺失
由于参保门槛限制,灵活就业人员几乎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调查显示,98.3%的受访者没有失业保险,失业时只能靠积蓄或借钱度日;女性灵活就业人员中,仅1.5%享受过生育相关保障。
29岁的自由撰稿人王女士生完孩子后,不仅没有产假工资,还因为停工3个月断了收入,“社保断缴后连医保报销都受影响,压力特别大。”
三、权益:维权无门的困境,法律与实践的“温差”
灵活就业人员因劳动关系模糊、维权成本高、自身意识弱等原因,劳动权益受损时往往陷入“投诉无门、维权无力”的境地,凸显出法律保障与实践执行之间的“温差”。
1.劳动关系认定难:维权的“第一道坎”
平台经济下的“众包”“分包”模式,使得灵活就业人员、平台、合作商之间形成复杂关系,劳动关系认定成为维权的首要障碍。
尽管相关政策提出“不完全劳动关系”概念,但界定标准尚不明确,实践中难以操作。
调查显示,67.8%的权益受损受访者因“无法认定劳动关系”被拒绝维权受理。
外卖骑手陈师傅因送餐途中摔伤申请赔偿,平台以“合作关系”为由拒绝负责,劳动仲裁因无法认定劳动关系未予支持。
“平台又要管着装、又要管时效,出了事就说不是员工,这道理讲不通啊。”陈师傅无奈地说。
2.维权成本高:时间与金钱的双重消耗
灵活就业人员维权往往面临“耗不起时间、付不起成本”的困境。
调查显示,通过仲裁或诉讼维权的受访者,平均耗时2.3个月,花费诉讼费、律师费等近3000元,且胜诉率仅38%。
“维权要请假跑部门、交材料,耽误赚钱不说,最后还不一定能赢。”零工孙师傅被拖欠工资后,跑了6次劳动监察部门,最后因为耗不起时间只能放弃。
3.维权意识弱:不知权、不会权、不敢权
受教育程度、信息获取渠道等影响,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维权意识薄弱,进一步加剧了权益受损风险。
-不知权的认知盲区
调查显示,35.2%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应享有的劳动权益,28.7%的人不知道维权渠道。
56岁的保洁阿姨张大姐被雇主无故辞退,还扣了半个月工资,“不知道能维权,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
-不会权的操作障碍
即使知道权益受损,不少人因不懂维权流程、缺乏证据意识而难以成功维权。
网约车司机胡师傅被平台无故封号,因没保存订单记录和沟通截图,投诉后无法提供证据,维权失败。
-不敢权的顾虑重重
部分从业者担心维权影响后续接单,选择“忍气吞声”。
外卖骑手小林被平台恶意扣款,“怕投诉后账号被限流,以后更难接单,只能自己认了。”
四、发展:职业前景的迷茫困境,无培训、无晋升、无积累的“三无”循环
灵活就业人员不仅面临生存层面的难题,更陷入“职业发展无路径、技能提升无渠道、职业积累无沉淀”的困境,难以实现职业成长与阶层跃升,长期处于职业发展的“底层循环”。
1.职业技能培训的严重不足
调查显示,仅6.3%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过政府或平台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其余人要么自费培训,要么只能“靠经验摸索”。
家政服务员刘阿姨想学习母婴护理提升收入,但培训费要3000元,“太贵了舍不得花,只能一直干基础保洁,工资涨不上去。”
而平台提供的培训多为“岗前简单指导”,如外卖骑手的App操作培训、网约车司机的路线熟悉培训,缺乏系统性技能提升内容。
2.职业晋升通道的全面封闭
传统职业有清晰的晋升路径,但灵活就业人员多处于“干一天算一天”的状态,几乎没有晋升可能。
调查显示,98.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职业晋升机会”,快递员干10年还是快递员,家政阿姨干再久也还是基础服务,无法向管理岗或技术岗转型。
“干这行就是吃青春饭,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只能换更累的活,没什么盼头。”38岁的快递员老杨说。
3.职业积累的持续缺失
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多为“重复性劳动”,难以形成可沉淀的职业资源或技能资本。
网络文案写手陈先生说:“接的都是一次性订单,客户资源留不住,技能也只是重复劳动,干得越久越焦虑,怕被年轻人取代。”
这种“无积累”的状态,让不少人对未来充满迷茫,42.6%的受访者表示“没想过长期干,但不知道能干什么”。
当江州市的夜色渐浓,周明远骑着三轮车往家赶,车斗里剩下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陈雨薇关掉电脑,看着社保断缴提醒,叹了口气开始煮泡面。
他们的一天,是江州市两百万灵活就业人员的日常缩影。
收入的波动、保障的缺失、权益的受损、发展的迷茫,这些问题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困住了他们在城市里的脚步。
如何为这一庞大群体撑起“保障伞”,让他们从“城市浮萍”变为“扎根者”,成为江州市发展进程中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