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539章 华夏修仙学院招生纪实(2):上海市五关考核启幕

第539章 华夏修仙学院招生纪实(2):上海市五关考核启幕(1/2)

目录

华夏修仙学院招生纪实(第二章):上海市五关考核启幕

灵气潮覆盖华夏第三年的初秋,黄浦江上空的灵韵如淡金色的薄雾,缠绕着东方明珠的塔尖,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泛着温润的灵韵光泽,连陆家嘴写字楼里敲击键盘的声响,都裹着一丝灵韵的轻快节奏。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外,来自全市16个区的考生排成长龙,既有穿着西装的白领,也有戴着眼镜的科研人员,甚至有金发碧眼的外籍常住者——他们等待的,是华夏修仙学院首批招生中,最具“都市特色”的直辖市考核。

苏晴站在会展中心顶楼,紫色仙元化作的信息屏悬浮在身前,“全国招生名额分配表”上清晰标注:上海市作为超大城市,以2487万常住人口(全国直辖市第一)、6340平方公里地域面积、98%的灵韵覆盖达标率(全国第一),按“人口40%+面积30%+灵韵基础30%”综合核算,分配到450个名额,虽少于河南、广东等人口大省,却是直辖市中名额最多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中原大地。

“苏晴姐,上海报名总人数已达6.8万,其中30%是25-35岁的都市白领,15%是科研人员,还有5%是符合条件的外籍常住者。”助手小林调试着“灵韵考核中枢系统”,屏幕上的考生画像实时更新,“按五关批量考核流程,预计三天完成,需重点考虑都市人群的时间特点,比如午休时段加开考核场次。”

苏晴目光扫过楼下——考生们大多背着电脑包,不少人还在手机上处理工作消息。“启动第一关,记住三个适配原则:流程适配都市快节奏,每关考核时间压缩10%;场景适配都市生活,比如心性测试加入通勤、职场情景;标准适配多元人群,外籍考生可用母语参与考核,确保公平。”

随着她的话音落下,会展中心8扇玻璃门同时向两侧滑开,华夏修仙学院上海市招生考核,在这座国际化都市正式拉开序幕。

第一关:报名登记关——线上预审+线下核验,适配都市快节奏

上海的“报名登记区”没有沿用传统的全线下模式,而是采用“线上预审+线下批量核验”的创新流程:考生提前3天在“华夏修仙学院招生小程序”完成信息填报,系统自动匹配灵韵监测记录(上海的灵韵监测点覆盖到每栋写字楼、每个社区),生成“预审通过码”;线下仅需凭码和身份证,在终端机上完成灵韵波动核验,全程无需人工录入。

来自静安区的白领陈默,穿着西装走进登记区,他刚结束上午的工作,利用午休时间来考核。在终端机前,他扫码、刷身份证、手掌贴感应区,三个动作一气呵成,10秒后,淡蓝色的“灵韵信息卡”从出卡口弹出,卡面印着“上海-静安区--01867”,背面还标注着“下午14:00第二关3号测试场”——系统已自动为他分配好后续考核时间,无需额外排队预约。

“太高效了!我还担心会耽误下午上班,没想到10分钟就搞定登记。”陈默看了眼手机,距离下午上班还有1小时,刚好能在附近吃个午饭。

登记区还设了“外籍考生专属通道”,来自法国的工程师皮埃尔,持有上海永久居留证,他用法语在终端机上完成核验,系统自动将灵韵记录翻译成法语显示。“我在上海工作5年,一直感受着灵韵的变化,没想到还能参加修仙学院招生,这个流程对外国人很友好。”皮埃尔拿着信息卡,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

整个登记流程采用“线上预审+线下秒批”模式,20台终端机同时运作,每台每小时可完成300人核验,截至当天下午6点,6.8万考生全部完成第一关,通过率100%——这种模式将传统1小时的登记时间压缩到10分钟,完美适配了上海都市人群“时间碎片化”的特点,也避免了线下扎堆排队的混乱。

第二关:灵韵感知关——多场景测试场,适配都市灵韵环境

完成登记的考生来到二楼“灵韵感知区”,这里没有采用统一的灵韵晶石测试场,而是按上海的都市场景,划分成“写字楼场景”“社区场景”“通勤场景”三个特色测试场,每个场景对应不同的灵韵感知需求,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日常环境选择,更贴合都市人群的灵韵接触习惯。

苏晴的弟子林小婉负责调度,通过灵韵广播解释:“写字楼场景:模拟办公室密闭环境,测试在低灵韵浓度下的感知能力;社区场景:模拟小区绿化环境,测试在自然灵韵中的感知能力;通勤场景:模拟地铁、公交的流动环境,测试在动态灵韵中的感知能力——三个场景标准一致,3分钟内感受到灵韵完整流动即为通过。”

陈默选择了“通勤场景”——他每天上下班要坐1小时地铁,对流动灵韵最熟悉。走进测试场,地面泛着模拟地铁车厢的淡灰色光泽,灵韵像地铁进站时的气流,时而快时而慢。陈默闭上眼睛,回忆着地铁里灵韵的流动轨迹:吸气时捕捉窗外掠过的灵韵,呼气时让灵韵顺着呼吸进入丹田,2分钟后,他清晰感受到灵韵在体内形成闭环,举手示意通过。

在“写字楼场景”测试场,来自陆家嘴的金融分析师张颖,一开始没能适应密闭环境的低灵韵浓度,3分钟快结束时,她想起办公室里的灵韵绿植——平时她会对着绿植练习吐纳,于是调整呼吸,借助测试场角落的灵韵盆栽,终于在最后10秒感受到灵韵流动,成功通过。

三个场景共设40个测试单元,每个单元可同时容纳40人,每小时可完成

人考核。截至第二天中午,6.8万考生中,4.2万人通过第二关,通过率61.8%——这个比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为上海的灵韵覆盖更均衡,都市人群虽日常接触灵韵的场景多元,但灵韵感知基础普遍较好。

第三关:体质适配关——动态检测,适配都市人群体质特点

三楼“体质适配区”的30台“灵韵体质检测仪”,针对上海都市人群“久坐多、运动少、精神压力大”的体质特点,新增了“灵韵抗疲劳度”和“精神专注力”两项检测指标,与原有“体质强度”“灵韵容纳量”“经络通畅度”共同构成五项指标,更全面评估都市人群的修仙适配性。

陈默走进5号检测仪,与他同组的有程序员、教师、医生,都是典型的都市职业人群。检测开始后,淡紫色灵韵光罩笼罩全身,15秒后,屏幕显示数据:

陈默:体质强度1.4(略低于标准1.5,因久坐),灵韵容纳量2.1,经络通畅度78%(略低,因办公族常见的肩颈堵塞),灵韵抗疲劳度85%(高于标准80%,常喝灵韵咖啡),精神专注力90%(高于标准85%,日常用灵韵冥想减压)——三项达标,两项略低。

“两项略低的指标可通过‘灵韵办公操’临时调整,1小时后可重测。”工作人员递给他一张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针对办公族的灵韵拉伸操,“重点拉伸肩颈和腰椎,能快速改善经络通畅度;再喝一杯灵韵薄荷茶,可提升体质强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