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林吕变局(2/2)
“民生资金审计”
等条目上,笔尖在这些地方轻轻圈了圈。
当天下午,他就扎进了档案室。
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卷宗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一页页翻着过去几年的案件记录,时而停下来在笔记本上记些什么
——哪些矿场的关停手续有瑕疵,哪些民生项目的资金流向存疑,都被他一一标注出来。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办公楼里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只有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祁同伟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抬头望向窗外
——林城的夜空没有吕州里那么多灯火,只有远处几盏零星的路灯亮着。
他想起高老师此刻或许也在研究林城的情况,心里忽然更定了些。
既然被发配到这里,他不想只是“干回老本行”,更想帮高老师尽一份力。
林城这摊烂摊子,总得有人陪着一起收拾,而他,恰好有这个底气,那就是
——心声技能。
能够帮他获取最需要的信息,助他在新岗位上快速站稳脚跟。
吕州的风,自高玉良被一纸调令调离那日起,就变了方向。
街头巷尾还在议论这位学者型官员的突然离任,市委大楼顶层的办公室里,李达康正对着窗外的梧桐出神
——赵立春这手“杀鸡儆猴”,杀的是高玉良的锐气,儆的是整个吕州官场,而他,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多年前那场哭坟戏,至今想起来仍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剧目。
彼时他还是赵立春身边不起眼的秘书,在老领导祭祖之时,他哭得比赵家子嗣还动容,恰如其分的悲恸,撞进了赵立春心里。
从那以后,他便成了“自己人”,一步步从秘书走到吕州市市长,再到如今的市委书记。
那些当年在背后嘲笑他“靠眼泪上位”的人,如今要么在基层打转,要么早已退出了权力舞台,连仰望他的资格都没有。
高玉良曾是他仕途上最大的坎。
同为吕州领导,高玉良的沉稳与谋略总让他感到压力
——这位从高校走出来的官员,没有一般学者型干部的迂腐,搞经济有思路,抓民生有实招,好几次在常委会上,高玉良仅凭数据和逻辑就能压下他的提议。
可即便如此,赵立春一句话,高玉良还是得收拾行囊离开吕州。
想到这里,李达康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办公桌的木纹,心底对赵家的敬畏又深了一层。
他清楚,自己能坐到这个位置,靠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赵家人”的身份。
办公室的门被推开,赵瑞龙大大咧咧地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美食城项目报告,像回自己家一样往沙发上一坐。
李达康立刻收敛了思绪,脸上堆起热情的笑容,快步迎上去道
“瑞龙啊,今天怎么亲自过来了?有事打个电话就行!”
“李哥,你现在可是吕州的大书记,我哪敢随便打电话打扰?”
赵瑞龙笑着调侃,眼神里却带着理所当然的傲慢。
李达康顺势在他身边坐下,语气更显亲近道
“看你说的,你可是给了我一个大惊喜。高玉良说调走就调走,赵书记这可是对你无比关心啊!”
这句话说到了赵瑞龙的心坎里,他当即哈哈大笑起来,拍了拍李达康的肩膀道
“还是李哥懂事儿,比高玉良那对师生强多了。”
说笑间,赵瑞龙拿出项目报告递过去,道
“李哥,我这个美食城项目,可就靠你了。”
李达康接过报告,目光快速扫过
——选址在吕州湖边,容积率超标,环评报告更是漏洞百出。
高玉良当初,就是因为拒绝批这个项目,才彻底得罪了赵家。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这项目一旦落地,不仅会破坏湖区生态,还会引发民众不满。
可他手上的笔没有丝毫犹豫,签上自己的名字,盖上市委书记的印章,动作干脆得让赵瑞龙都忍不住点头,道
“还是李哥痛快!这事我一定跟老爷子好好汇报,下来咱哥俩好好喝两杯。”
送走赵瑞龙,李达康重新站回窗前,看着赵瑞龙的车消失在街道尽头,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
他不是没看到项目里的问题,作为出了名的“Gdp小能手”,他比谁都清楚其中的风险。
可他没得选
——从多前在葬礼上跪下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绑在了赵家的战车上。
这条路一旦踏上,就只能往前走,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也不能回头。
窗外的风卷起几片落叶,打在玻璃上发出轻微的声响。
李达康握紧了拳头,指关节泛白。
他知道,高玉良的离开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赵立春要的不仅是吕州的控制权,更是整个汉东省的话语权。
而他,不过是赵家棋盘上一枚重要的棋子,只能按照下棋人的指令,一步步走向未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