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急推新政:调兵遣将,星火燎原(2/2)
二、星火入秦:手把手教,旬月见效
护送队抵达咸阳时,李斯已在城外搭好了“传艺棚”,按“衣食住行乐”分五区,各区插着玄鸟旗,旗上写着“定远传艺”四个大字。
“衣”区最热闹。王大娘支起染缸,先用红花煮水,再放麻布,搅了三搅,原本灰白的布就变成了胭脂红。围观的咸阳妇人惊呼:“这比西域的红花染得还亮!”
王大娘笑着教:“煮花时放半勺盐,色就牢了,晒三个月都不掉!”她带的织匠则演示木棉布纺织,“这布比麻布软,做小娃的衣裳不磨皮肤,一尺布才五钱!”
“食”区的铁锅最抢手。李老铁支起熔炉,半炷香就打出一口薄铁锅,对着阳光照:“你看这锅壁,匀得很,炒菜不糊,还省柴!”
旁边的厨娘王二妞用新锅炒青菜,“刺啦”一声,香气漫出半里地,围观者抢着要尝,王二妞边炒边讲:“火要旺,菜要快翻,这样才脆……”煤工老张则在旁演示烧煤:“这黑石炭比柴耐烧,一筐能顶三筐柴,炖肉半天不用添火!”
“住”区的赵窑头更绝。他让人取来咸阳的黏土,按“三成沙、七成土”的比例拌匀,塞进砖模,半天就烧出了砖。
他拿起砖往地上一摔,砖没碎,只掉了点渣:“你看,这样的砖盖房,雪压不塌,雨淋不透!”木匠则在旁搭暖炕,“灶门连炕洞,烧饭时炕就热了,冬天不用盖厚被,还不呛烟!”
“行”区的车匠们正改牛车。他们给车轮包上铁圈,车辕换成曲木,拉着半车粟米演示:“你看,以前的直辕车转弯要抬,这曲辕车,牛轻轻一拐就成,还能多装两石粮!”
驿卒们则教郡县设驿栈:“五十里一个,备足草料水井,车马坏了有工匠修,比以前快一倍!”
“乐”区的说书人最会聚拢人气。他站在戏台上讲“张小三开荒”:“那小子用曲辕犁,一天耕五亩地,娶了西域媳妇,生了娃,还得了赏……”听书的百姓跟着笑,
有人当场就问:“俺也能去西疆开荒不?”杂耍艺人则边翻跟头边喊:“学好本事,日子就像翻跟头——节节高!”
三、旬月之间:关中变样,星火燎原
不过一月,关中已见大变。
咸阳的市集上,妇人多穿彩布衣裳,红的、紫的、黄的,像开了片花田;百姓家的灶台多了铁锅,炒菜的香气取代了陶罐煮菜的寡味;
城郊开始盖砖房,暖炕成了新嫁娘的陪嫁;驰道上的牛车多了铁圈、曲辕,跑得又稳又快;茶社里的说书人讲着“定远故事”,听客满座,笑声不断。
李斯带着赢欣巡查时,见一个老农正用新铁锅炖肉,边炖边对邻居说:“这锅是定远来的李老铁教打的,比陶罐省柴,肉还香!”邻居则炫耀身上的紫布袄:“王大娘染的,洗了五遍都没掉色!”
嬴政闻讯,微服出巡,见咸阳城外的砖窑排起长队,车匠铺里改好的牛车供不应求,染坊的红花卖到脱销,
不由对赢欣道:“你说的‘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果然比章程管用。这些定远来的‘火种’,比十万兵还顶用。”
赢欣道:“他们不是火种,是‘酵母’——把定远的法子揉进各郡的面团里,自然发得快。”
此时,第二批定远传艺队已出发,分赴关东、楚地、北境。赵窑头的徒弟在楚地教烧砖,王大娘的女儿在齐地教染布,李老铁的儿子在北境教打铁锅。
他们带的不只是技艺,还有那句在定远常说的话:“日子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赢欣站在咸阳城头,望着西去的传艺队,忽然想起定远的炊烟。那里的人还在烧砖、织布、打锅,而他们的手艺,正顺着驰道,漫过关中,漫过关东,漫过楚地,
漫成一片属于大秦的烟火——热的,香的,亮的,带着无数百姓对好日子的盼头,烧得旺旺的,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