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医道同心,共护大秦安康(2/2)
教农妇‘织布慢没关系,多练几次就快了’,帮百姓解心结。
去年臣在呼伦贝尔某部落,跟牧人聊了半个月,
部落里因生气吵架的少了,生病的也少了——心顺了,病自然就少了。
第二,推‘强身功’,练出好底子。
八段锦、五禽戏动作简单,老人小孩都能练,臣等已做了‘三调整’,让功法适合全疆:
-编‘简化版’:把八段锦的八式,改成‘四式简易版’
(托天、开弓、摇头、摆尾),农妇织布累了,在织机旁就能练;
五禽戏选‘鹿戏、鸟戏’两式,老人晨起在院子里练,能舒展筋骨。
-分‘地域版’:北境严寒,编‘室内五禽戏’,不用出门就能练;
岭南多雨,编‘避雨八段锦’,在屋檐下就能做;
西域多风,编‘防风功法’,练时能护住口鼻,不吸风沙。
-搞‘养生日’:每月初一、十五,让道士在村头教功法,
还会评‘养生能手’——谁练得好、身体棒,就送《养生图谱》当奖励。
去年在润疆某村推,村民练了半年,风寒人数少了6成,农忙时干活也更有力气。
臣还想把功法编进学堂课本,让娃们从小练,
练出好身体,将来不管是种地还是当兵,都有好底子。”
道长老边说边让道士演示简化版八段锦,
只见两个道士抬手“托天”、转身“开弓”,动作缓慢却有力,
北境民生官赵大人看得兴起,也跟着比划:“这动作简单,
俺们北境人冬天在暖炕旁就能练,再也不怕冻出病了!”
道长老笑着补充:“臣等还会给每户送‘功法口诀’,比如‘托天举一举,肩颈不酸痛;
开弓拉一拉,胳膊有力量’,好记又好练。”
未时·医道同心:治养结合,护民安康
“光治病、光养生都不够,得让‘医’和‘养’凑在一起,
才能让百姓真安康。”赢欣看着老吴与道长老,提议道,“第二个五年,可在村医点搞‘医养结合站’:
村医管治病、教卫生,道士管养心、教功法,两人搭伙,让百姓既少生病,又会养病。”
老吴当即响应:
“臣举双手赞成!
臣的徒弟王小丫,已跟着道士学了简易八段锦,现在给病人看完病,还会教他们练两式,说‘练了好得快’。
去年有个老卒,得了风寒,小丫给他开药,道士教他练鹿戏,没半个月就好了!”
道长老也点头:“臣等道士,也会跟着村医学‘急救法’—
—遇到有人受伤,先包扎止血,再等村医来,不耽误救治。
上个月在西疆,有个牧人被狼咬伤,臣的徒弟先帮他止血,
村医赶来后很快治好,要是光等村医,人可能就没了。”
这时,关中民生官刘大人站起来说:“俺们关中某村
,去年就试了‘医养结合’,村医教卫生,道士教功法,
年底生病的人比前年少了7成,农忙时还没人请假——这法子真管用!”
嬴政听着,脸上露出笑意:“就这么定!医养结合站,每个村都要建;
村医、道士的经费,朝廷出;
功法要进学堂,卫生要入农户。
第二个五年,朕要看到大秦百姓,不仅吃得饱,还要少生病,个个有好身体!”
申时·议事定:安康为基,大秦长兴
议事接近尾声,老吴与道长老一同递上“医道合作计划书”:
五年内建1.5万个村医点(每村1个)、培养1.5万名村医、派500名道士驻点教学;编《民间卫生册》
《简易功法图》各100万册,分送各郡;
每年春秋两季,搞“安康活动”,村医义诊、道士教功,
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医疗、学养生。
赢欣补充道:“巧成城会帮着造‘简易听诊器’‘药材储存箱’,
天驷城会送‘养生草药’(枸杞、雪菊),确保村医点有工具、有药材,道士有养生材料。”
嬴政站起身,从老吴手中接过青蒿汁,从道长老手中接过《养生图谱》,
放在案上:“这青蒿汁,是治病的根;这图谱,是养生的本。
医道两家拿着它们,要把安康送到大秦的每一个角落—
—让润疆的牧人少受风寒,让北境的农夫少受冻伤,让岭南的百姓少受疟疾。”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百官:
“百姓安康,大秦才能长兴。
第二个五年,就靠你们了!”
老吴与道长老单膝跪地,声如洪钟:
“臣等定不负陛下!
不负大秦百姓!”
议事散时,阳光已漫过章台殿的窗棂。
老吴背着药箱,匆匆赶往医校选址地——他要尽快定下30所医校的位置;
道长老握着《养生图谱》,往巧成城赶,他要让工匠把图谱印得更清楚。
他们知道,每培养一个村医、每教一个百姓练功法,都是在为大秦的安康添砖加瓦,
都是在让“少生病、多干活”的日子,离百姓更近一步。
而殿外的玄鸟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也在为这“医道同心护安康”的大计,喝彩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