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57章 教育盘点:五年内建学堂10万所,80%百姓能认100字

第257章 教育盘点:五年内建学堂10万所,80%百姓能认100字(2/2)

目录

陛下说‘全民识字,

无分彼此’,

当时还有人说‘百姓不愿学’,

现在看看——

阿古拉70岁学写家书,

王二嫂农忙时还开夜校,

草原娃抱着课本追学堂车,

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三、百姓蜕变:一字一世界,识文成底气

巴图想起草原的变化,

忍不住说起阿古拉的孙子:

“阿古拉大叔的孙子阿木,

现在能帮部落写‘苜蓿种植申请’,

还会用算盘算收成,

上次商队来换羊,

他拿着课本上的‘羊’‘盐’字,

硬是让商队多给了两袋盐,

说‘课本上写着1只羊换2斗盐,

不能少’!”

陈农官也想起润疆的王二嫂:

“王二嫂更厉害!

去年润疆涝灾,

她带着农妇们看《防洪手册》,

按课本上的法子挖排水沟,

保住了200亩波斯麦,

农妇们都说‘要是不认字,

这麦就全淹了’!”

李墨翻出北境的记录,

指着“丁零少年识字班”:

“北境的丁零娃,

以前只会放羊,

现在能读《农械维修法》,

墨家送的曲辕犁坏了,

他们照着课本就能修,

董翳将军说,

现在北境的粮产能超润疆,

一半是识字的功劳!”

曹平突然笑了:

“俺们工坊的阿石,

五年前是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工匠,

现在能看懂《机械图纸》,

还改了播种车的设计,

让播种效率提了一倍,

这就是识字的力量!”

陈农官望着窗外的咸阳街景,

街上的孩童捧着课本奔跑,

商铺的掌柜用秦字写招牌,

连卖菜的老农都能算清“菜三斤,

钱五文”:

“以前总说‘民愚则易治’,

现在才知道,

民智则国安!

百姓认了字,

懂政令、守规矩、会办事,

大秦的根基才真的稳了。”

四、无分彼此:教育融疆土,同心筑大秦

夕阳西下,

嬴政的车驾停在教育署外,

君臣几人赶紧迎出去。

嬴政看着账册上的“10万所”“80%”,

笑着说:

“朕五年前说,

教育是‘大秦的根’,

现在这根,

扎得够深了!”

李墨递上巴图带的草原课本:

“陛下,

这是草原双语课本,

上面的‘大秦’二字,

旁边刻着匈奴文‘天下’,

巴图说,

现在草原娃都知道,

‘大秦’就是‘大家的天下’。”

嬴政接过课本,

摸着上面的插图:

“好!

教育不是要‘同化’,

是要‘同心’——

匈奴娃学秦字,

能懂农科;

老秦户学异族语,

能知草原;

这样才是‘无分彼此’。”

曹平趁机汇报:

“陛下,

巧成城明年计划印1000万册《民生大全》,

包含农科、医科、律科,

送到每个学堂,

让百姓不仅能认100字,

还能学真本事!”

陈农官也说:

“润疆、北境的学堂,

明年要加开‘农墨实践课’,

让娃们一边学字,

一边学种麦、修农具,

真正‘学以致用’!”

嬴政点头,

望着远处太学的方向,

那里灯火通明,

巴图正带着太学生们翻译《农书》:

“朕要的,

不是冰冷的数字,

是每个百姓手里的课本,

是每个娃嘴里的‘粮安大秦’,

是草原与城郭之间,

那座用知识架起的桥。”

夜色渐浓,

教育署的灯还亮着,

账册上的数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李墨、陈农官、曹平、巴图围坐在一起,

规划着明年的教育蓝图:

在岭南加开“占城稻学堂”,

在北境建“双语医科班”,

在西域推广“识字村吏制”……

窗外,

咸阳的夜空缀满星辰,

像无数盏亮在学堂里的灯。

五年的教育之路,

从流动学堂车的第一声马蹄,

到10万所学堂的遍地墨香;

从80%百姓的100个字,

到草原与咸阳的同心同语——

这不是终点,

是大秦“全民识字,

无分彼此”的新起点。

李墨摸着账册上的墨迹,

突然想起五年前黑沙岭的古丽,

那个捧着残本问“‘麦’字咋写”的小女孩,

现在已经能教部落娃认“粮储库”“农科站”了。

他笑着提笔,

在账册最后写下:

“教育为桥,

连山海;

识字为基,

筑大秦。”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