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 > 第5章 烽燧密码

第5章 烽燧密码(1/2)

目录

“九赋数图”的风暴并未因郤芮的强力弹压而平息,反而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在霍邑的权力场中持续扩散。胥臣虽被强行压制,但其府邸却成了守旧贵族与心怀不满者的隐秘聚集地。偃巫幽居后堂,再未公开露面,但那股阴冷的怨气,却如同无声的瘴疠,弥漫在霍邑的上空。周鸣的居所外,郤芮增派了双倍的护卫,明哨暗桩,昼夜不息。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汹涌。

而就在这山雨欲来的氛围中,北境的警讯骤然加剧!

入夜,霍邑城头的戍卒常被北方天际骤然亮起的、或一或二、或明或暗的橘红色火光所惊醒。那是散布在晋北边境丘陵山脊上的烽燧台发出的警报——狼烟!代表着戎狄的袭扰。然而,这些原始的警报系统,此刻却成了混乱与恐惧的源头。

“报——!狼烟起!正北方向,三柱烟!疑有大队狄骑南下!”

“报——!东北方向,两柱烟!又有敌袭!”

“报——!西北……等等!方才正北三柱烟处,又添一柱?还是四柱?距离太远,实难分辨!”

郤芮的临时军议厅内,气氛焦灼。斥候的回报杂乱无章,地图上代表狼烟的标记此起彼伏,相互重叠,难以判断真实敌情。将领们争吵不休:

“三柱烟!按制当有数百骑!当速派兵增援正北隘口!”

“东北两柱烟亦不可小觑!恐是疑兵分我兵力!”

“方才那烽燧又起一烟,是四柱?还是另一处新烟?斥候呢?!快马再探!”

“探?等斥候回报,狄人早抢掠一空,遁入山林了!”

混乱!低效!信息的滞后和误判,让晋军如同盲人瞎马,疲于奔命。往往援军赶到,狄人早已满载而去,只留下焚烧的村落和遍地的狼藉。有时判断失误,重兵集结于一处,其他方向却遭突袭,损失惨重。戍边的将士怨声载道,士气低落。

郤芮脸色铁青,一拳重重砸在地图上,震得标记烽燧的小旗簌簌抖动:“混账!烽燧示警,本为耳目!如今耳目昏聩,反受其乱!如此下去,霍邑北境,永无宁日!”他的目光猛地扫向坐在角落、一直沉默观察着地图和情报的周鸣,“周鸣!你的‘数’,可能治这‘烽燧失聪’之症?!”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将领们眼神各异,有期待,有怀疑,更有胥氏一派将领毫不掩饰的冷眼旁观。

“可试。”周鸣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如同在沸油中滴入冷水。

数日后,周鸣在郤芮亲卫的严密护卫下,登上了霍邑北境最为关键、也饱受袭扰之苦的“鹰愁隘”主烽燧台。这座用夯土和石块垒砌的高台矗立在山脊制高点,视野开阔,北望狄地,南瞰霍邑。台顶常年驻守着数名燧卒,负责了望和燃放烽火。此刻,几名面庞黝黑、带着风霜和惊恐的燧卒,正惶恐地看着这位大夫身边的神秘人物。

周鸣没有立刻着手改革,而是仔细询问烽燧运作的细节:狼烟燃料(狼粪混艾草、薪柴)、燃放速度、不同风向天气下的可视距离、各烽燧台之间的间距与接力方式……他尤其关注了燧卒们最大的困扰:如何准确判断敌情规模并快速传递。

“远看就是一堆人冲过来,烟多点少点,全凭估摸……”一个老燧卒搓着粗糙的手,无奈道,“有时看着人多,烟点了三柱,结果就几十个抢粮的。有时看着人少,点一柱,结果后面跟着大队……等后面烽燧接力报错,都晚了!”

周鸣默默点头。信息熵过低,信道容量不足,缺乏编码规范——这是原始通讯系统的通病。他需要一套全新的、高效且抗干扰的烽燧密码体系。

第一步,空间定位编码。

他在烽燧台顶,用一块特制的、中心穿孔的圆形石板(简易日晷盘)和一根垂直的晷针,结合太阳方位(或夜间星辰),精确测定了以主烽燧为中心的十二个主要方位角(对应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他下令改造烽燧台顶结构:在烽火主燃放点的四周,均匀设置四个辅助燃放点,分别代表正北(子)、东北(丑寅)、正东(卯)、东南(辰巳)四个基本方位象限。无需精确到每一度,四个点足以大幅提升方位信息。

“敌自何方来,便点燃相应方位之烟堆!主烟堆居中,方位烟堆环列其侧,一目了然!”周鸣对燧卒下令。

第二步,规模分级与节奏编码。

这是核心难点。周鸣摒弃了模糊的“烟柱数=敌人数”的原始对应,引入时序节奏概念。他将敌情规模划分为四级:

散骑(<50):单次短促烟柱(燃放时间短,烟柱矮小)。

小队(50~200):两次短促烟柱,间隔时间固定(如两息)。

大队(200~500):一次长烟柱(燃放时间长,烟柱粗高)接一次短烟柱。

主力(>500):一次长烟柱接两次短烟柱(间隔时间同小队)。

这看似简单的节奏组合,其内在逻辑蕴含着信息压缩与抗误码的思想。两次短烟(小队)与一次长接两次短(主力)在节奏上形成明显区分,不易混淆。同时,即使某个烽燧因紧张或视线模糊点错一次,其整体的节奏模式也较难被彻底误解(如小队点成一次短烟,会被识别为散骑,虽误判但危害小于将散骑点成主力)。这隐隐符合了现代通讯中“纠错编码”的雏形理念。

第三步,核心加密与确认。

周鸣深知烽火信号虽快,但易被模仿,且无法传递复杂信息(如敌骑装备、意图)。他设计了最后一道保险:加密竹简。

他取《周易》八经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作为基础符号。

结合烽火信号的方位代码(如“子”位对应坎)和节奏代码(如“长-短”对应离),生成一个复合卦象(如“坎上离下”即“既济”卦)。

此卦象刻于特制小竹简上,由快马信使(通常与烽火信号同步或稍后发出)送往指挥中枢。

指挥中枢根据约定的密钥(每日变化的起始卦序偏移量,由周鸣每日清晨根据日期和特定算法计算后下发各烽燧台),解读卦象,还原真实的方位和规模信息,并与烽火信号相互验证。

这便是一套完整的烽燧密码本:空间方位+时序节奏+卦爻密文三重校验。

“荒谬!弄巧成拙!”胥氏一派的将领在私下嗤之以鼻,“点个烽火还要数着数放烟?又是子丑寅卯又是长短间隔?燧卒皆是粗鄙之人,岂能记得住?还要刻竹简?等信使跑到,狄人早杀到了!”

然而,在郤芮的严令和周鸣亲自监督下,新法开始在鹰愁隘主燧及其相连的三座次级烽燧台强制推行。燧卒们起初手忙脚乱,在周鸣及其助手(一名识字的年轻家臣)的反复训练和严厉督促下,逐渐掌握了方位识别、节奏控制和卦象刻写。周鸣甚至将关键的节奏间隔,编成了简单易记的顺口溜(“散骑一烟短,小队两烟紧相连;大队长烟带短尾,主力长烟两短追”),便于燧卒记忆。

考验来得比预想更快。

一日黄昏,夕阳将群山染成血色。鹰愁隘主烽燧台上,当值的燧卒老赵正紧张地了望着北方。突然,他浑浊的老眼猛地一缩!远处山谷的阴影中,仿佛有大量不自然的反光晃动!不是零星的游骑,是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正借着地形掩护,快速向鹰愁隘侧翼一处防御相对薄弱的山口逼近!

“敌袭!东北!是东北方向!人数……天爷!看不清具体,但看那阵势,绝对超过两百!是大队!不,可能更多!”老赵的心脏狂跳,声音都变了调。

“方位!方位点!”身旁年轻的燧卒二狗子急吼。

“东北!丑寅位!”老赵嘶喊。

“规模!节奏!”二狗子抓起燃火的松明,手在抖。

“大队?主力?等等……他们队形看着比上次抢粮的那股要齐整……像是有备而来!是主力!按周先生说的,主力!长烟带两短!”老赵凭经验嘶吼。

二狗子一咬牙,不再犹豫!他猛地将燃着的松明投向代表“东北(丑寅)”方位的特制小烟堆!干燥混着狼粪的燃料轰地腾起一股浓烟!紧接着,他扑向主烟堆,点燃,看着粗大的烟柱腾起,心中默数着节奏:“一息……两息……长烟时间到!”他迅速用湿泥盖灭主烟堆大部分火势,只留少量余烬。然后,他再次点燃主烟堆,但这次只燃放了很短时间(一次短烟),迅速盖灭。紧接着,他再次重复了一次短烟!

东北方位烟堆,浓烟滚滚!

主烟堆:一次长烟,短暂间隔后,两次短烟!

长-短-短!主力规模!东北方向!

信号发出!几乎同时,二狗子抓起早已准备好的刻刀和空白小竹片,双手颤抖却异常迅速地刻下了一个卦象:东北(丑寅)对应“艮”,主力节奏(长-短-短)对应“巽”。艮上巽下——渐卦!刻好,他立刻将竹简交给台下早已备好快马的信使。信使翻身上马,如离弦之箭,向霍邑城狂奔而去!

霍邑城头,郤芮与几名将领正忧心忡忡地望着北方。当鹰愁隘方向那独特的信号——东北方位烟柱,以及主烟堆那清晰的“长-短-短”节奏——升腾而起时,整个城头瞬间安静了!

“东北!丑寅方位!”负责了望的军官立刻报出方位。

“长-短-短!主力!是主力规模!”另一名军官根据节奏迅速判断。

“主力?东北?”一名胥氏派系的将领立刻质疑,“东北山口崎岖,向来只容小队袭扰,怎会有主力?定是燧卒慌乱点错!”

就在争论将起之时,马蹄声如雷!信使高举着竹简冲上城头:“鹰愁隘急报!密简!”

郤芮劈手夺过,展开一看,竹片上赫然刻着“渐”卦。他立刻取出怀中周鸣今晨下发的密钥竹片(上面写着“今日偏移:震二”),对照《周易》卦序,心算偏移:“渐”卦偏移两位后对应……艮上巽下!艮为山,方位东北(丑寅);巽为风,节奏长-短-短(主力)!与烽火信号完全吻合!

“是主力!目标东北鹰愁隘侧翼山口!非疑兵,乃真欲破我边墙!”郤芮眼中精光爆射,再无犹豫!“传令!步卒甲士一旅、车兵十乘,火速驰援鹰愁隘东北山口!令隘口守军依托工事,坚守待援!弩手预备!”

有了清晰无误的预警和方向,晋军行动迅捷如风。当那支由白狄精锐和依附小部落组成的、近六百人的队伍,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地扑向防御相对松懈的山口,企图一举突破时,等待他们的是早已严阵以待的晋军强弩和依托石墙工事的长戈方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