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风起青萍(公元前578年 春)(1/2)
冰雪消融,春水初生。晋国新绛城内的暗流,并未随着冬日的离去而平息,反而在暖阳照拂下,于权力的冻土中滋生蔓延。鄢陵之战带来的统一与振奋,如同短暂的幻象,迅速被更为深刻的猜忌与算计所取代。
春耕时节,新绛的市井街巷却流传起一些耐人寻味的传闻。起初只是窃窃私语,如同春风中的柳絮,悄无声息地飘散。
“听说了吗?鄢陵那场天火,据说是赵帅以重金聘来的海外妖人所为,折损了我晋国二十年气运呢!”
“岂止啊!有人看见‘武卒’夜间操练,阵法诡谲,隐隐有血光之气,怕不是用了什么巫蛊之术?”
“赵帅权柄如此之重,赏功只厚其私军,郤大夫、栾将军他们可都看着呢……当年赵盾之事,犹在眼前啊……”
流言蜚语,无根无凭,却最是伤人。它们精准地指向赵朔权势的三个核心痛点:鄢陵“天火”的神秘与隐患、“武卒”的特殊性与威慑力,以及赵氏家族过往的“污点”和当下赏罚的“不公”。
更令人心惊的是,不久之后,数封匿名奏报被悄然送入宫城,直达晋景公案头。这些谤书不再仅仅是市井流言,而是“有据”的弹劾。有的列举赵朔亲信将领在封地内“骄纵不法,欺凌乡里”;有的则隐晦提及“武卒”耗费国帑甚巨,却只听命于赵朔一人,形同私兵;更有甚者,翻出旧账,暗示赵朔在吞并郑国、北征狄人过程中,中饱私囊,蓄养死士。
晋景公看着这些谤书,面色阴沉。他深知其中大多为捕风捉影,甚至恶意构陷。但流言不会空穴来风,谤书亦反映了朝中一股强大的、针对赵朔的暗涌。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将谤书默默收起,既未训斥赵朔,也未追究流言来源。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让原本就疑云密布的新绛,更添了几分山雨欲来的压抑。
赵朔自然也听到了风声。他并未如外界预料那般勃然大怒,反而更加深居简出,除了必要的朝会和处理军政要务,几乎闭门谢客。府邸周围,明岗暗哨却悄然增加,防卫愈发森严。他对前来探听口风的韩厥只淡淡道:“宵小之辈,吠影吠声而已。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然而,他眼底深处凝聚的寒意,显示他绝非表面那般无动于衷。他在忍耐,也在观察,等待着那隐藏在幕后的黑手露出更多的破绽。
流言的源头,虽难以彻底追溯,但与郤克府邸深夜的密会不无关联。
密室之中,烛光摇曳。郤克、栾书以及几位对赵朔权势膨胀深感不安的贵族齐聚一堂。
“效果已然显现。”一位山羊胡老者低声道,“君上虽未表态,然沉默即是默许流言传播。赵朔近日收敛行迹,亦是心虚之兆。”
栾书较为持重,皱眉道:“流言虽可损其名望,却难动其根基。赵朔手握重兵,尤其是那支‘武卒’,非同小可。若无实据,仅凭口舌,恐难成事。”
郤克阴冷一笑:“流言只是第一步,如同温水煮蛙,乱其心志,损其威望。第二步,需断其爪牙,削其羽翼!”他目光扫过众人,“‘武卒’耗费巨大,粮饷、军械、兵员补充,皆需经由大司马府及司徒府。我等只需在这些环节稍加‘关照’,拖延、克扣、以次充好……天长日久,再精锐之师,亦会士气涣散。此外,魏颙等赵朔心腹将领,其封地、族人在晋国内者,难道就毫无错处可寻?仔细查,总能找到弹劾的由头!”
他顿了顿,压低了声音:“最重要的是第三步——固君之心!要让君上深切感受到,赵朔之权,已非臣子之权,而是悬于君顶之利剑!这就需要时机,一个能让君上亲眼目睹、或亲耳听闻赵朔‘不臣之心’的时机。”
郤克的计划,环环相扣,从舆论、后勤、党羽乃至君主心理多个层面,对赵朔的权势堡垒进行渗透和瓦解。这并非一时意气之争,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围剿。
“然则,赵朔非易与之辈,其智谋深远,恐已有所察觉。”栾书提醒道。
“察觉又如何?”郤克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大势在我!君心已疑,众怒已起。他越是挣扎,暴露的破绽就越多!我等只需耐心等待,静观其变。切记,一切行动,务必隐秘,不可授人以柄!”
密议在夜色中散去,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向着那座看似固若金汤的赵府,悄然撒开。
与此同时,越国会稽城内,经过数月的反复权衡与暗中接触,勾践终于做出了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