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观测站的摩尔斯警报(1/2)
陈岸推开观测站的门,耳机里还在响着滴滴声。他没有关闭设备,径直走到主机台前,手指在键盘上轻敲几下,将刚才录下的摩尔斯电码导入声呐分析系统。
屏幕上的波形缓缓滚动,夹杂着大量杂音。他开启频谱过滤器,一层层剥离干扰信号。这个操作他早已驾轻就熟——前几天分析走私船通讯时,便是这样一步步排除噪音。
随着背景干扰逐渐消失,清晰的脉冲信号浮现出来。他一边听一边在纸上记录:滴——短三下,停顿;再两下,再三下。
是SoS。
但他清楚,这不是求救信号。上一次听到这种节奏,是在面粉厂失火的那个夜晚。它的节拍与dNA加密中的校验位完全吻合。
他继续解析后续内容。后面的节奏明显加快,仿佛有人急切地传递信息。他放慢速度,逐帧比对,终于拼出完整的句子:
“cht签了境外协议,地点07。”
陈岸盯着这行字三秒,猛然抬头望向窗外。海面灰暗,风浪渐起。他知道cht是谁,也明白“07”意味着什么。
就在这时,门被猛地撞开。
一个年轻人跌了进来,背靠着门框剧烈喘息。是周大海的侄子,叫周小川。陈岸记得他,去年台风夜曾来帮忙,话不多却踏实可靠。
“海警……在礁石区捞到一台发报机。”小川断续说道,“老式的,军用型号,正在发送摩尔斯信号,跟你现在接收的一模一样。”
陈岸没说话,转身调回信号追踪界面。系统显示,这段信号最后接入的节点既不在海上,也不在岸边基站——而是指向观测站地基下方。
他蹲下身,掀开主机柜旁的地板盖板。螺丝已经生锈,他用扳手拧了四圈,撬开一块金属板。
他打开手电,一步步走下。空气又冷又湿,如同进入地底深处。走到尽头,推开门,里面是个狭小房间。
他怔住了。
屋里有张皮沙发,深棕色,边角已磨得发白。墙上挂着一座钟,并非电子款,而是那种老式机械钟,滴答作响。墙边立着一个铁皮文件柜,漆面斑驳脱落,编号写着“04”。
角落里,摆着一台电子钟。
屏幕亮着,蓝光映在墙上。
“加班时长:1783小时。”
陈岸的手微微一颤。
这不该出现在渔村,更不属于气象站。这台钟他太熟悉了。前世每天加班到深夜十一点,抬头就能看见它挂在办公室后墙,一秒一秒跳动数字。
他走近几步,伸手触碰屏幕。积尘很厚,但按键仍能响应。他按下“复位”,屏幕闪烁了一下,跳出一行小字:
“实验体07号,信号同步完成。”
他后退一步,背部撞上文件柜。柜子轻轻晃动,一张照片从缝隙中滑落。
是张黑白合影。一群人站在写字楼门口。前排右侧第二人穿着西装,手持钢笔,面带微笑。
正是他前世的老板。
也是如今的港商——陈天豪。
他弯腰拾起照片,还未看清细节,耳边忽然响起提示音。
“检测到时空重叠点。”
声音异常清晰,不像以往只在脑海中一闪而过。这一次,仿佛从四面八方传来,带着轻微回响。
他低头看向手中的声呐仪,屏幕仍在刷新数据。摩尔斯信号不仅未中断,反而愈发强烈。滴滴滴滴、滴滴、滴滴滴滴——
循环不止。
他忽然明白了。
这信号并非从外界传入。
而是从这个房间发出的。
或者说,是从他此刻站立的位置,定时向外界发射的。
他掏出手机,打开昨晚保存的坐标文件夹。“07号载体”的文档仍处于打开状态,其中标注着游艇最后停留的位置:北纬18°23′,东经110°47′。
正是他死亡那天所在的写字楼原址。
他将照片塞进衣袋,转身往楼上走去。小川仍靠在门边休息。
“你上来多久了?”陈岸问。
“刚到。”小川抹了把脸,“海警让我赶紧来找你,说发报机里有张纸条,写的是你的名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