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新的征程(1/2)
北疆大捷和秦苍殉国的消息,如同两股性质迥异却同样汹涌的浪潮,先后席卷了整个胤朝。举国上下在欢庆宿敌北凛覆灭的同时,也沉浸在痛失名将的悲恸之中。
云薇下令,以国葬之礼厚葬秦苍,追封其为“忠武侯”,配享太庙,其灵位入祀英烈祠首位。葬礼那日,宸京万民缟素,哭声震天。云薇亲临致祭,望着那具冰冷的棺椁,想起那个在北境苦寒之地初次见面、眼神警惕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正直的年轻将军,想起他一路走来坚定不移的追随与守护,心中痛楚难当。
“秦卿,你放心。”她在灵前默然立誓,“你守护的这片山河,朕必不让它再受烽火之苦。你未竟的志愿,朕与萧彻,与万千胤朝子民,会替你完成。”
葬礼结束后,云薇并未沉溺于悲伤。她深知,北凛王室的覆灭只是一个开始,而非结束。庞大的北凛故土需要消化,桀骜的草原各部需要安抚,潜在的未知威胁更需要警惕。
紫宸殿内,战后第一次大朝会的气氛庄重而肃穆。
萧彻风尘仆仆地从北疆赶回,他脸上多了几分沧桑,眼神却更加深邃锐利。他详细禀报了北疆之战的最终结果:拓跋宏伏诛,北凛主力尽丧,其王庭已被攻破,缴获无数。残余的北凛贵族或逃往更北方,或向胤军投降。广袤的北凛故土,如今大部分已纳入胤朝实际控制。
“陛下,”萧彻声音沉稳,“北凛虽灭,然其地广人稀,部落林立,民风彪悍,直接设郡县管辖,恐力有未逮,易生变乱。且草原各部,见北凛覆灭,心思各异,有的畏惧,有的则蠢蠢欲动,想取而代之。”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如何统治这片文化与中原迥异、地域辽阔的北方土地,是摆在新生胤朝面前的巨大考验。
李逸出列道:“陛下,臣以为,或可效仿古之‘羁縻’之策,册封归顺之北凛贵族或草原大部首领为王、为公,令其自治,但需向我朝称臣纳贡,并接受都护府监管。”
有保守派老臣立刻反对:“不可!此乃养虎为患!北凛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今日臣服,明日便可反叛!当趁此大胜之威,迁中原之民实边,行郡县之制,方可长治久安!”
双方争论不休。
云薇静静听着,待争论稍歇,才缓缓开口:“两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然,时移世易,不可一概而论。”
她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疆域图前,手指划过新纳入版图的北方草原:“北地苦寒,游牧为生,其俗与我中原迥异。强行推行郡县,移民实边,非数十年之功不可成,且易激起民变,耗损国力。而若全然放任,行羁縻之策,确如养虎,遗祸后世。”
她的手指点在几个关键位置:“朕意,设立‘北庭都护府’,总揽北疆军政。于水草丰美、战略要冲之地,筑城驻军,设郡县,行王化,引中原农耕、工匠、商贾前往,此为‘点’。”
接着,她的手指划过广袤的草原:“对于愿意归附的部落首领,朕可册封其为‘顺义王’、‘归德公’等爵位,许其自治,但必须遵守胤朝律法,不得相互攻伐,其继承人需至宸京学习礼仪典章,各部需派遣贵族子弟入京为‘质子’,并开放互市,此为‘面’。”
“点面结合,刚柔并济。以点控面,以面养点。军事震慑与文化同化、经济融合并举。待数十年后,血脉相通,文化相融,则北疆可定。”
这个思路,既考虑了现实情况,又着眼于长远融合,比单纯的强硬或怀柔都更加高明。殿内众臣细细品味,纷纷露出钦佩之色。
“陛下圣明!”李逸率先赞同。
萧彻也点头道:“臣附议。都护府人选,需文武双全,既能镇抚诸部,又懂怀柔之道。”
“此事容后再议。”云薇道,“眼下还有一事,更为紧要。”
她的目光变得凝重起来:“北凛已灭,然,‘蚀脉’污染之源,‘摩罗’魔石之来处,至今仍是谜团。此患不除,朕心难安。”
她看向清虚子和摇光:“二位先生,对此可有新的发现?”
清虚子出列,躬身道:“回陛下,老朽与摇光星使、鲁衡院正,近日反复研究那魔石残骸与各地‘蚀脉’样本,有一惊人发现。”
他顿了顿,沉声道:“我们发现,无论是魔石还是‘蚀脉’污染,其能量核心处,都残留着一种极其微弱、却超越我等认知的‘印记’。此印记非金非石,非符非文,更像是一种…‘坐标’。”
“坐标?”云薇瞳孔微缩。
“正是。”摇光接口道,语气带着一丝难以置信,“根据格物院最新研制的‘星象推演仪’反复测算,这个‘坐标’指向的…并非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而是…天外!极遥远的星辰之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