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02章 经营关中施仁政 鄂州军前救儒生(2/2)
这年秋,蒙古大军兵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城外连营数十里,旌旗蔽空;城内守军拼死抵抗,战况惨烈。
一日,廉希宪巡视后营,忽闻阵阵读书声。他循声而去,只见一座临时搭建的营帐内,数十名南宋士人正襟危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前讲授《孟子》。
“这是怎么回事?”廉希宪问看守的军官。
军官答道:“这些都是俘获的南宋士人,王爷(忽必烈)命我看管。这老者自称是鄂州教授,被俘后仍每日讲学不辍。”
廉希宪悄悄站在帐外聆听。老教授正讲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声音虽沙哑,却字字清晰。帐中学子,虽衣衫褴褛,却神情专注。此情此景,让廉希宪不禁动容。
正在这时,忽闻前营鼓声大作。传令兵飞驰而来:“廉公,王爷有请!”
中军大帐内,忽必烈正与诸将商议军机。见廉希宪到来,忽必烈指着地图道:“鄂州久攻不下,我军粮草不继。有将领建议,将这些俘获的士人尽数处决,以儆效尤。”
廉希宪心头一震,急忙出列:“王爷不可!这些读书人,杀之无益,反而会失江南士人之心。”
一位蒙古将领不屑道:“书生无用,留着也是浪费粮食。”
廉希宪正色道:“将军差矣。昔年太祖皇帝重用耶律楚材,太宗皇帝信任杨惟中,皆因深知治国需用文人。今江南未下,若杀士人,必使南宋军民同心抵抗,于我何益?”
忽必烈沉吟不语。廉希知时机紧迫,当夜便召集营中已归附的儒生百余人,次日一早齐集忽必烈军门前。
晨光熹微中,百余儒生整齐跪伏,廉希宪立于队首,高声道:“臣廉希宪,率关中士子,恳请王爷开恩!”
忽必烈闻声出帐,见眼前景象,不禁愕然:“希宪,这是何意?”
廉希宪叩首再拜:“王爷,这些皆是在关中受过恩惠的士人。今日特来为鄂州被俘的五百余名读书人请命。恳请王爷用官钱赎买这些士人,遣返原籍。如此,既可显王爷仁德,又可收江南士人之心。”
忽必烈环视跪伏的士人,又望望廉希宪恳切的目光,良久,终于点头:“准卿所奏。即命你全权处理此事。”
消息传出,被俘士人喜极而泣。廉希宪亲自监督赎买事宜,一一发放路费。那位老教授临行前,特意前来拜别:“廉公大德,我等没齿难忘。他日若有机会,定当报答。”
廉希宪扶起老人,诚恳地说:“先生言重了。但愿他日天下太平,诸位都能安居乐业,教书育人。”
五百余名读书人重获自由,陆续南归。他们沿途传颂忽必烈的仁德与廉希宪的义举,此事在江南士林中引起巨大反响。
然而,就在释放士人后不久,宪宗蒙哥在四川钓鱼城猝逝的消息传来。忽必烈急忙北返争夺汗位,鄂州之围遂解。
北归途中,忽必烈特召廉希宪同行。车驾行至黄河岸边,忽必烈忽然问道:“希宪,当日你为何执意要救那些南方士人?”
廉希宪望着滚滚黄河,郑重答道:“王爷,马上可以得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他日若得江南,仍需依靠这些读书人。”
忽必烈点头微笑,不再言语。夕阳西下,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谁也不会想到,这一仁政之举,为十七年后元朝最终平定江南、争取士人之心,埋下了重要伏笔。
而在那些被释的士人中,确实有不少人后来成为元朝治下的重要官员和学者。他们时常向后辈讲述那段死里逃生的经历,以及那位在刀光剑影中坚守文明的廉希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