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各方反应(1/1)
“共生馆”的晨雾还未散尽,国子监的老牌匾已被泼上墨汁。“篡改祖制”的字迹在晨光中格外刺眼,门房发现时,墨汁正顺着牌匾的纹路流淌,在地面晕开像极了“归一”标记的形状——这是真相公开后,保守派最直接的抗议。
太学博士周明远的奏折当天就递到了御前。他在奏章中用朱砂圈出《王朝正统史》的开篇,斥责苏御“以海夷乱华夏”,认为共生石的影像纯属“通玄派妖术”,要求立刻关闭“共生馆”,将双界石碎片全部销毁。“若任由蛮夷血脉混入宗室,国祚必危!”奏折的末尾,附着三十位老臣的联名签名,个个都是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苏御在御书房召见周明远时,特意将“双界同生”玺摆在案头。玺上的中原篆书与海岛符号在光带中流转,形成微妙的平衡。“周大人可知这玺文的深意?”苏御指着“双界同生”四个字,“‘同生’不是取代,是共存——就像太学的经史与通玄派的典籍,本可互为补充,为何非要视作仇敌?”
周明远的胡须因愤怒而颤抖:“苏大人可知人心易惑!那些渔民、牧民见了影像,怕是要认贼作父!”他猛地拍向案几,案上的茶杯震倒,茶水却在接触到玺光时,顺着光带回流进杯,一滴未洒,“你看!连茶水都被妖术蛊惑,何况愚民!”
苏御没有动怒,反而让人取来周明远的族谱。族谱的第三卷记载着,其先祖曾在明州港担任市舶司提举,与海岛部落有过贸易往来。“大人的先祖若非与‘蛮夷’通商,何来今日的家学渊源?”他用玺光照射族谱,泛黄的纸页上浮现出先祖与海岛首领击掌的影像,“连祖先都能接纳的不同,我们为何要拒之门外?”
保守派的抵制很快蔓延到地方。洛阳的孔庙祭祀上,主祭官故意省略了新加入的“通海礼”环节,还当众焚烧了《双界共生史》的抄本;江南的盐商公会则联合起来,拒绝与海岛部落的商船交易,声称“宁损万两银,不与夷人通”;最严重的是西北军镇,有将领以“防渗透”为名,封锁了与西域商队的边境通道,与蛮族的牧场合作计划也被迫搁置。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激进派的反应。一群年轻士子在朱雀大街上演讲,主张彻底废除传统礼制,将太庙的玄冰髓石柱全部换成双界石;有海岛部落的激进者则要求清算当年破坏暗礁的贵族后代,甚至提出要将“归墟之变”的罪证刻在皇城根下。两派的冲突在“共生馆”前爆发,士子们用墨汁涂抹保守派的标语,引发了小规模的械斗。
苏御的应对从“学术辩驳”开始。他在国子监开设“双界论坛”,邀请周明远等保守派与海岛学者、通玄派传人同台辩论。第一期的主题是“正统与共生”,苏御特意让影阁先生准备了对比图谱:左边是被篡改的《王朝正史》,右边是海眼影像与航海日志的佐证。当周明远质疑影像的真实性时,海岛使者当场取出先祖的航海罗盘,罗盘指针在影像光线下的转动轨迹,与日志记载分毫不差。
“所谓正统,应是对真理的坚守,而非对历史的垄断。”苏御在总结时,让弟子展开幅巨大的《双界能量图》,图中中原的陆脉光带与海岛的洋流能量相互缠绕,“就像这图中的光带,少了任何一方,循环都会断裂。我们争论的不该是谁为主谁为次,是如何让这循环更通畅。”
针对地方的抵制,苏御采取“以实力破之”的策略。他派户部尚书亲赴江南,用海源晶改良的盐田产量数据说话——试验田的海盐纯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三成,成本降低四成,让抵制的盐商们动摇;在洛阳,他让影阁弟子用本源光带,将“通海礼”的能量效果投射在孔庙的穹顶,祭祀当天的香火突然变得异常旺盛,连最固执的老儒都承认“似有天意”。
西北边境的僵局被一场沙尘暴打破。封锁通道导致西域的耐旱种子无法运入,军镇的粮草储备在灾荒中急剧减少。苏御抓住时机,让西域商队带着种子和海源晶赶来救援,商队的骆驼在沙暴中精准找到水源,展现出“月光航线”的实用价值。守将在城楼上看着商队与士兵们一起卸粮,终于下令解除封锁,还主动提出要学习商队的沙漠生存术。
对于激进派,苏御则用“共生实践”引导。他让主张废除礼制的士子参与太庙的修缮,亲眼见证玄冰髓与双界石混合使用的效果——新补的石柱既保留了传统纹路,又融入了能量轨迹,比单纯使用一种材质更坚固;对海岛部落的激进者,他安排他们参与“归墟之变”遗址的发掘,当看到当年中原老工匠偷偷换下的龙骨碎片上,刻着“同舟共济”四个字时,清算的呼声渐渐平息。
最棘手的是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对立。苏御在“双界共生节”期间,策划了场“共生大典”,让两派代表共同参与。保守派的老臣负责主持传统的“社稷祭”,激进的年轻士子与海岛使者则负责“通海礼”,当两部分仪式的光带在太庙上空交汇,形成完整的“共生”图案时,全场的掌声化解了之前的敌意。周明远看着图案中自己先祖的影像,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或许……共存并非不可。”
为巩固应对成果,苏御推出“双界融合工程”。在文化上,组织学者重新校订《王朝正史》,既保留传统记载,又在附录中补充海眼影像等新发现;在经济上,设立“共生基金”,扶持中原与海岛的合作项目,对江南盐商等抵制者,采取“免税三年”的激励政策;在军事上,组建由中原士兵、蛮族勇士、海岛航海者组成的“双界护卫队”,共同巡逻海眼与陆脉的能量节点。
工程实施半年后,效果逐渐显现。洛阳孔庙主动恢复了“通海礼”,主祭官还将海源晶供奉在孔子像旁;江南的盐商公会开始与海岛商船合作,新开发的“双界盐”因纯度高而畅销全国;西北军镇不仅重启了边境贸易,还与蛮族共建了五座“能量烽火台”,用双界石的光带传递军情,预警效率提高了一倍。
激进派的态度也趋于理性。年轻士子们不再喊着废除传统,转而研究如何用通玄派能量学解读儒家经典;海岛部落的激进者则参与了“归墟之变”纪念馆的建设,馆内既展示主陆派的过错,也呈现主海派的包容,成为两派和解的象征。
苏御在巡查地方时,看到了最动人的变化。在漠北的共生城,蛮族牧民教雪山派弟子辨识草原草药,雪山派弟子则教牧民如何用“冰原守护式”储存草料,两族孩子在新建的“共生学堂”你一起学习;在明州港,中原渔民与海岛航海者合开了“双界渔行”,他们发明的“光影渔网”能根据海眼能量波动调整网眼大小,捕鱼量增加的同时,也保护了鱼苗。
回到长安时,“共生馆”的留言簿已记满了三册。最新的留言中,有保守派老臣写下“始知共生非异端”,有激进士子感叹“传统亦有可取处”,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的朴素话语:“隔壁的海岛商人会修犁,俺家的孩子会唱渔歌”“原来蛮族的奶酒和中原的茶能混着喝”。
苏御站在“双界同生”玺前,影阁先生递来各方反应的汇总报告。抵制声浪已减少了七成,主动合作的案例增长了三倍,连最顽固的洛阳孔庙,都派人来请教如何将“通海礼”与祭孔仪式更好地结合。“应对的关键,不是让所有人都赞同,是让不同的声音都能找到表达的渠道,在实践中磨合出共识。”苏御在报告上批注,“就像双界能量的循环,有冲突才有平衡,有不同才有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