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装备研发:星际探索的利器(2/2)
李维那边已经开始搭建通讯终端。外壳用的是特种合金,内嵌反侦测符文。他把“熵钥引擎”的核心逻辑移植进来,再结合魔法熵码,形成新的加密协议。
“静默穿透模式已设定。”他说,“不需要发射信号,就能接收深空信息流。”
陈默走过去看了一眼代码结构。这种模式规避了主动暴露的风险,适合在敌对区域使用。
“能不能加一层误导功能?”他问,“一旦被扫描,自动释放虚假数据包,混淆对方判断。”
“可以。”李维敲下几行指令,“用伪失败行为模拟低文明状态,就像我们之前对付加密系统那样。”
陈默回到主控台。引擎、防护服、通讯设备——三项核心装备都进入了可运行阶段。但这还不够。他们需要的是完整的探索单元,不是单独的零件。
“整合测试。”他说。
林小满暂停防护服算法,调出虚拟舱体模型。李维将通讯终端接入模拟环境。陈默启动星轨,加载全系统协同演算。
反物质引擎点火,能量流向飞船各模块。防护服接收到环境数据,自动激活温控与辐射屏蔽。通讯终端捕捉到一段模拟深空信号,成功解密并回传干扰码。
一切正常。
但就在最后一步,引擎与护盾联动时,系统卡顿了0.07秒。虽然不影响整体运行,但陈默看出了问题。
“信息传递路径太长。”他说,“魔法侧和科技侧的数据交换要经过三级中转,延迟积累起来了。”
李维立即拆解通讯架构。他提出建立直连通道,用符文阵列作为物理层接口,绕过传统数据总线。
“类似神经突触。”林小满补充,“让两边直接对话,不用翻译。”
方案确定后,三人分头修改。陈默重新设计符文布局,林小满调整能量分配逻辑,李维重构底层协议。时间一点点过去,终端屏幕上的进度条缓慢推进。
陈默又吃了两片糖。他的视线有些模糊,但脑子还在高速运转。星轨仍在运行,每一次调用都带走一部分体力。他知道不能停,一旦中断,重启的成本更高。
防护服样品完成了最终校准。它能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还能根据穿戴者的生命体征调节防御等级。林小满把它放进测试舱,准备做最后一次耐久实验。
通讯终端也进入终调阶段。李维闭着眼,虹膜颜色交替闪烁。他在ntally调试最后一段代码,确保静默模式不会被反向追踪。
引擎的集成测试再次开始。
这一次,护盾响应时间稳定在0.12秒。能量传导效率提升17%。系统没有出现延迟或崩溃。
“可以了。”李维睁开眼。
陈默靠在椅背上,手里的钢笔轻轻放下。笔身还有余温,像是刚从火焰里抽出来。
林小满摘下太阳穴的传感器,揉了揉眉心。她的键盘上,最后一行参数定格在绿色状态栏里。
李维没有合上终端。后台进程仍在运行,新协议的验证程序自动循环。
陈默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他按下按钮,启动原型机自检流程。屏幕上的三项装备图标依次亮起,全部显示“就绪”。
就在这时,引擎测试舱的读数突然跳动了一下。不是故障,也不是超载。而是一次微弱的共振,频率恰好与三天前接收到的深空脉冲一致。
陈默的手停在控制面板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