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深山惊雷(1/2)
南韩,江原道,山区。这里已远离首尔都市圈的喧嚣,群山连绵,森林覆盖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人烟稀少。
在一条蜿蜒的、看似普通的盘山公路尽头,穿过层层密林和伪装成护林站的第一道安检关卡后,地势豁然开朗。
一片被削平的山坳中,数栋极具未来感的低矮建筑悄然匍匐在地表,银灰色的金属外墙与周围的山色几乎融为一体,巨大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天光,却奇异地不产生任何光污染。
这里没有醒目的标识,只有入口处一个简洁的、由三道流动的蓝色光弧组成的抽象符号,象征着数据、能量与连接。
此地,对外宣称是“昊天集团环境数据监测与生态研究站”,实则是刚刚完成基建、投入运行的“昊天科技”核心研发中枢——“深蓝”实验室。
实验室的保密级别被设定为昊天体系内的最高级。所有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均需经过三层身份验证、生物特征扫描和电磁屏蔽检测。
网络与外界物理隔离,采用独立的量子加密通讯卫星链路。研究人员入职前需签署终身保密协议,并接受严格的背景审查。
这里,是刘天昊野望中未来科技帝国的“心脏”,也是朴丽妍得以摆脱家族束缚、尽情挥洒才华的“圣地”。
实验室内部,更是将极简与高科技融合到了极致。
挑高的中庭大厅,光线通过复杂的导光系统均匀洒下,安静得只能听到服务器群低沉的嗡鸣和空调系统微弱的风声。
走廊两侧是透明的玻璃墙,后面是各种专业实验室:无尘车间、电磁屏蔽室、低温超导实验室、材料分析中心……
穿着白色或灰色防静电服的研究人员行色匆匆,低声交流着专业术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臭氧、焊锡和咖啡因的、独属于科研前沿的气息。
在位于实验室最深处、安保最为严密的A区01号研发大厅内,一场即将改变人机交互历史的攻坚战役,正进入白热化阶段。
大厅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灯火通明的无尘工作台。台上,固定着数片不同尺寸、覆盖着复杂透明电路的原型屏幕。
工作台周围,环绕着数十台闪烁着各色指示灯的精密仪器:高精度点胶机、光学对位仪、粒子溅射镀膜机、以及多台连接着粗壮线缆的高性能图形工作站。
朴丽妍站在工作台前,身上穿着和其他研究员一样的白色防静电服,长发一丝不苟地束在防尘帽里,脸上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紧紧盯着电子显微镜传回的高分辨率图像。
她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调整着参数,语速极快地对身边的团队成员下达指令,声音透过口罩显得有些闷,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第三号样本,Ito(氧化铟锡)线路的阻抗值还是偏高0.7欧姆。重新校准溅射工艺的真空度和靶材温度,允许误差范围正负0.5%。我们需要的是均匀性,不是平均值!”
“光学胶的固化UV波长再校准一遍,边缘出现0.1微米的翘曲,在多点触控的压力测试下就是灾难!”
“驱动芯片的底层中断响应延迟必须压缩到微秒级!现在的算法太臃肿,重写!”
她就像一个置身于交响乐池中央的指挥家,每一个指令都精准地调动着不同的“乐器”。
团队成员无不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中有来自三星和LG显示部门的资深工程师,有从硅谷挖来的芯片架构师,有刚从KAISt(南韩科学技术院)毕业的天才博士生,无一不是行业翘楚。
起初,他们对这位年仅十八岁、被空降为cto的少女抱有怀疑,但仅仅一周后,所有人便被朴丽妍那深不见底的技术储备、近乎变态的严谨要求和对技术瓶颈近乎直觉的洞察力所彻底折服。
在这里,没有资历,只有对错;没有头衔,只有结果。
他们正在攻克的,正是“智能手机”项目中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硬件堡垒——高性能、低成本、可量产的多点电容触控屏。
根据刘天昊提供的蓝图方向,目标是实现至少十点触控、响应延迟低于10毫秒、透光率超过90%的业界顶尖水准。这需要突破材料、工艺、驱动、算法等一系列难题。
“朴博士,”一位负责信号处理的工程师抬起头,面露难色,“干扰滤波算法还是无法完全剔除在快速滑动时产生的‘鬼点’(Ghostpot),尤其是在屏幕边缘区域。”
朴丽妍快步走到他的工作站前,扫了一眼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和错误报告,眉头紧锁。这是触控技术公认的难点之一。
“把原始信号采样率提升到200khz,启用我们自研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变体算法,加入边缘效应补偿模块……”她快速给出调整方案,但工程师尝试后,效果仍不理想。
就在这时,研发大厅的气密门无声滑开。刘天昊穿着一身简单的深色休闲装,没有带任何随从,悄然走了进来。
他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静静地站在工作台外围的观察区,目光扫过忙碌的团队,最后落在正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朴丽妍身上。他来这里并不频繁,但每次出现,都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感。
一名助理研究员想要上前通报,被刘天昊用手势轻轻制止。他看了一会儿调试过程,然后缓步走到那名遇到困难的工程师身后,目光落在复杂的代码和信号波形图上。
“试试看,在补偿模块里,加入一个基于触控点运动轨迹二阶导数的动态阈值预测。”刘天昊的声音平静地响起,不大,却让整个工作台区域瞬间安静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