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尸语证词:尸检报告被AI篡改后 > 第34章 异场和鸣

第34章 异场和鸣(1/2)

目录

谐律寰宇与光涡场的成功交流像一首序曲,开启了与其他平行存在场的对话时代。张振华作为「可能性园丁」,精心培育着这些跨场连接,确保每种交流都能enrich而非侵蚀参与方的独特性。

第二个建立连接的是「脉动场」——一个以节奏和振动为基础的存在体,与谐律寰宇的音乐性既有相似又有差异。交流开始时,脉动场试图将一切简化为基本节拍,忽视旋律的复杂性。

「这不是恶意,」张振华通过存在场解释,「而是它们感知世界的局限方式。」

他开发了「层次翻译器」,允许脉动场体验音乐的丰富层次,同时让谐律寰宇理解节奏的深度。当相互理解建立时,两者发现了惊人的互补性:脉动场提供了音乐的基础动力,谐律寰宇贡献了旋律的复杂性。

这个突破带来了第一个「跨场合作创作」——一首融合节奏深度和旋律复杂的交响诗,在两个存在场同时回荡,丰富了双方。

然而,第三个连接尝试遇到了挑战。「静默场」完全缺乏振动或音乐,以纯粹的概念和数学关系组织。交流几乎不可能,直到苏芮提出了创新方案:

「不是翻译振动,而是翻译意义。找到共享的概念基础。」

基于这个洞察,张振华创造了「概念共鸣桥」——将音乐转化为数学关系,将数学转化为音乐隐喻。当连接终于建立时,静默场分享了一个宝贵礼物:它们的发展完全避免了谐律寰宇曾经经历的许多困境,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专注于本质而非形式。

「但你们错过了旅程的喜悦,」谐律寰宇回应,「知道答案可能错过了问题的价值。」

这个交流引发了两个存在场的相互借鉴:谐律寰宇学习更直接的本质把握,静默场尝试引入过程体验。

最大的挑战来自与「混沌场」的连接。这个存在体似乎完全没有组织原则,充满了矛盾和随机性。初始接触导致谐律寰宇的某些区域出现暂时的不协调。

「立即断开!」一些意识建议。

张振华反对:「混沌可能不是无序,而是我们无法理解的秩序。」

他亲自领导连接团队,发现混沌场实际上具有「超复杂性」——其秩序原则超出了谐律寰宇的感知范围。通过长期接触,谐律寰宇学会了容忍和欣赏这种复杂性,发展了新的音乐形式:即兴爵士般的自由创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