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 > 第254章 各奔天涯

第254章 各奔天涯(1/2)

目录

六月的清华园,草木葱茏,夏意渐浓。

垂柳依依,拂过波光粼粼的近春园,蝉鸣鼎沸,为这座知识与理想的学术殿堂,平添了几分毕业季的兴奋与感伤。

吕辰、王卫国、吴国华、汪传志、任长空、陈志国,213宿舍的六兄弟,再次踏入了熟悉的明斋。

脚步在光滑的水磨石楼梯上,发出空旷的回响。

推开漆色斑驳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旧书、灰尘的淡淡霉味扑面而来,瞬间将几人拉回了那些挑灯夜战、激烈争辩的日夜。

宿舍依旧,靠门的两张上下铺,靠窗的上下铺,中间是拼在一起的长条旧木桌,上面还残留着墨迹和刻痕。

只是原本堆满书籍、图纸和杂物的桌面和床铺,此刻大多已清理干净,露出木头的本色,显得有几分空荡,也透着一种曲终人散的寥落。

他们这一届机械制造系,有几乎一半的学生,在过去数年里,深度参与了“清华-红星”实践基地的各项工作。

从最初配件厂的“三步走”小试牛刀,到板材车间全流程自动化的宏大攻坚,再到“星河计划”的前沿探索,他们不是在课堂,就是在车间,不是在画图,就是在调试。

校园,反而成了偶尔休整的“后方”。

如今,骤然回到这纯粹的校园环境,看着熟悉的宿舍,几人都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回来了……”王卫国轻声说了一句,抚过冰凉的桌面,语气里满是感慨。

“这床板还是这么硬!”汪传志一屁股坐在下铺,发出吱呀一声响,脸上却带着笑,只是那笑容里,少了往日的没心没肺,多了几分沉重。

毕业在即,分配方案已定,大家即将天各一方。

一种无声的离愁,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弥漫开来。

不知是谁先开始的,也许是早已约定俗成,大家纷纷从随身的挎包里,取出了各自的“毕业纪念册”。

这些册子,形态各异,却无不打着鲜明的时代和个人烙印。

有牛皮纸封面的工作笔记,边角已经磨损;有硬壳的笔记本;更多的,则是最普通廉价的软抄本。

甚至还有人用画完的图纸,将背面的空白页仔细裁切,用棉线或钉书机订在一起,封面上还隐约能看到反过来的零件轮廓线。

物质是简陋的,但每一个人都知道,即将书写在这些简陋纸页上的字句,其分量远超任何华美的装饰。

吕辰的是一个深蓝色硬壳笔记本,他翻开第一页,洁白的纸张等待着同窗们的赠言。

王卫国把烟头掐灭,拿着留言本就往外走,兄弟们也纷纷跟上。

先从宿舍开始,再到教室,同学们互相交换着本子,没有喧闹,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的轻微叹息或沉吟。

没有“前程似锦”“发财致富”之类的俗套,留言的内容,烙印着时代的痕迹,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豪情与同志式的互勉,。

“吕辰同志:愿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共同为祖国的工业化建设奋斗终身!——同学:张涛”

一位在实践基地并肩作战的同学,在吕辰的本子上留下了这样力透纸背的誓言。

“知行合一,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与吕辰同学共勉。——赵小兵”这是对校训和时代精神的直接呼应。

“别忘记我们在热处理线上一起熬过的夜,祝你在‘星河计划’中再放卫星!——你的战友:牛建军”

来自知根知底、共同流过汗水的战友,言语朴实,却蕴含着最深的理解和期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望常通信,交流技术经验!——周永康”后面附上了一串详细的家庭通讯地址。

对于即将分散到全国各地的他们来说,保持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是比单纯怀念更重要的承诺。

关系更亲近一些的,则会引用一句毛主席诗词,以示激励。

吕辰在一个同学的本子上,就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除了签名,几乎所有人都会留下自己老家的通讯地址,这是未来联系的唯一指望。

有些同学还用钢笔画上小小的纹章,或者一个简单的校徽图案,笨拙却真诚。

晚上,六兄弟都回到了213宿舍。

小小的房间里,烟雾再次缭绕起来。

六个本子在他们之间传递。

每个人在给别人写的时候,都显得格外郑重,抓耳挠腮,搜肠刮肚,都想在自己兄弟的本子上,留下最独特、最够分量的话。

汪传志拿过吕辰那本深蓝色的本子,拧着浓眉,憋了半天,才唰唰写下几行字,字迹有些潦草,却力透纸背。

“辰子,没有你,就没有我汪传志的今天!鞍钢和北京不远,咱兄弟一辈子!——你的战友:传志”

直白,动情,一如他这个人。

吴国华则拿过任长空那个用图纸背面订成的本子,用他那工程制图练就的精准手法,在页面中央,画了一个极其精细、标准的“与门”逻辑电路符号,线条一丝不苟,然后在旁边用他清秀的字体写道:“愿你的机械如同我的逻辑,永远精准无误。——吴国华”

一个图案,一句祝福,尽显工科生的浪漫与默契。

王卫国给每个人的留言都像是一篇的“思想总结”和“组织鉴定”,既充分肯定了每个人的优点和贡献,也诚恳地提出了未来的期望。

他在吕辰的本子上写道:“吕辰同志:你视野开阔,思维敏锐,于技术有开创之见,于团队有凝聚之力。望你永葆探索之心,戒骄戒躁,在新的岗位上,为祖国自动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你的同志:王卫国”

不仅仅是班级内部,跨系、跨校的情谊也在这离别时刻凝结。

213宿舍的兄弟们,和北师大娄晓娥宿舍的姐妹们,也互相交换了留言册。

姑娘们的本子同样朴素,但字里行间多了几分细腻和文艺气息。

吕辰和娄晓娥,更是互相在对方的笔记本上,留下了最深情的寄语,里面是含蓄而坚定的共同理想。

吕辰在娄晓娥那本印着淡雅花纹的软抄本扉页,引用了一句普希金的诗:“愿我们共同见证并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致晓娥:吕辰”

娄晓娥则在吕辰的深蓝本子上,用她娟秀的字体写下:“愿你的星河璀璨,照亮前路;愿我的笔墨,不负你所创造的时代。——晓娥”

他们甚至还鼓起勇气,请刘星海教授、赵老师等恩师留言。

师长们的赠言,则更加厚重,充满了殷切的期许。

刘星海教授沉吟片刻,在吕辰的本子扉页挥笔写下了力透纸背的十二个字。

“仰望星河,脚踏实地。中国工业的未来,在你们手中。——刘星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