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笔墨风雷(2/2)
法正精神一振,立刻道:“曹操新遭汉中惨败,十万精锐折损,其‘战神’光环已破,内部必生裂隙!夏侯渊、曹仁等宗族与张辽、徐晃等外姓大将之间,许都虚位之朝廷与邺城实权之幕府之间,世家大族与寒门新贵之间,岂无猜忌?且其连年用兵,强行征发,关中迁民,淮南屯田,民怨如沸鼎,此皆可大书特书!要直言其‘外强中干,众叛亲离之象已显’!更要正告彼辈——”
他深吸一口气,言辞犀利如剑:“‘顺天应人,弃暗投明,归附王师,方是正途;助纣为虐,死守孤城,终为齑粉!’凡我大汉旧臣,岂可终身为贼驱使?凡我天下士民,岂愿永堕豺狼之域?”
这番剖析,刻骨穿心,直指曹操集团内部的权力隐忧、士人的恐惧与民众的苦难,充满了强大的战略威慑与心理攻势。
“妙极!”诸葛亮抚掌,“如此,此文便不止于辩驳,更有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刘尚书,”他看向刘巴,“此段需以雄辩之逻辑,层层推进,如剥笋抽丝,令观者心惊,闻者胆寒,更要让北方士大夫读之,觉其理甚正,其情可悯,其路当通!”
刘巴沉吟片刻,眼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他运笔如飞,将法正所指的危机、民怨与劝降之意,以典雅而有力、理据充分的文辞锻造出来:
“……今操外托汉相之名,内尽枭桀之实,纵骋狼噬,社稷丘墟。其将士疲于征伐,甲不得解;百姓困于徭役,膏血已尽。凉州羌胡伺隙于外,许昌忠良扼腕于内。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凡我大汉忠良,岂无廉颇、蔺相之思?天下义士,宁无陈涉、吴广之叹?……”
接下来数日,这座偏殿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智慧的火花在此激烈碰撞。诸葛亮是运筹帷幄的主帅,把握着全文的基调、结构与最高论点,确保其始终立于道义的制高点,气势恢宏,如王者之师。法正则如同冲锋陷阵的先锋大将,负责撕开对手的防线,其言辞之犀利,剖析之深刻,往往能一针见血,将曹操的伪善与脆弱暴露无遗,攻击性极强。刘巴如同坐镇中军的主将,将诸葛亮的宏大意境与法正的尖锐攻击,用最庄重、最典雅、引经据典最充分的文辞熔铸一体,使文章无懈可击,极具说服力。马良则负责查漏补缺,提供佐证,确保每一个论断都有史实或情理支撑。
他们时而为一个用词的褒贬,一种句式的气势而激烈争论;时而陷入长久的沉默,各自沉思推敲;时而又因一句切中肯綮的妙语诞生而抚掌称善。烛光映照着他们或清癯睿智、或刚毅锐利、或肃穆庄重的面容,废弃的稿纸堆积如山,墨汁耗去了一砚又一砚。
最终,当这篇汇聚了三人智慧精华,经由诸葛亮最终定稿润色,题为《为汉中王告天下讨曹贼檄》的雄文呈现在刘备面前时,刘备只看了不到一半,便不由得霍然起身,拍案而起,声震屋瓦:
“好!好!好一篇煌煌正论!如拨云见日,如雷霆扫穴!有此文在,陈琳之语,不过秋蝉聒噪!曹操之伪诏,更是跳梁丑行!”
此文开篇定调,直斥汉贼本质,历数罪行,铁证如山,言辞如斧钺,气势如长虹贯日。转而阐述刘备正统仁德,复兴汉室之正义,如春风化雨,又似日月昭昭。中间剖析曹氏危机,指陈利弊,鼓舞天下忠义,既有战略家的深刻洞见,又有政治家的强大号召力。通篇文采斐然,理据充足,格调高远,正气凛然。与陈琳那篇如暴雨梨花般密集却难免气急败坏、格调卑下的檄文相比,此文确如九天雷霆,恢宏正大,在格局、境界与政治高度上已判若云泥!
刘备立即召来世子刘封,指着那墨迹已干、却仿佛仍散发着智慧与正气光芒的雄文,郑重下令:“封儿,以此定稿为准,动用所有工匠,给孤日夜赶工,大量刊印!不仅要在我荆州、益州、交州各郡县广为张贴,宣示于众!更要通过一切渠道,商旅、流民、细作,不惜代价,将其传往北方,传往中原,传往许都、邺城,乃至曹操的每一个州郡!孤要让天下每一个人,无论是士人农夫,兵卒商贾,都能读到、听到这篇雄文!要让曹操知道,什么是煌煌正道,什么是人心所向,什么才是不可阻挡的滔滔大势!”
“儿臣领命!”刘封大喜,双手接过文稿,他清晰地感受到手中这卷纸张重于千钧。这不仅是文章,更是射向曹魏阵营的一支最锋利、最正义的文箭,是点燃天下人心的火种!
很快,成都特设的印刷工坊内,排字声、印刷声昼夜不息,如同为这篇雄文擂响的战鼓。带着浓郁墨香的纸张如雪片般飞出,通过驿马、商队、秘密信使,流向四面八方,越过秦岭,渡过江河。
这篇凝聚了蜀汉最高智慧与意志的《为汉中王告天下讨曹贼檄》,如同一声震彻寰宇的惊雷,又似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开始席卷天下。它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一次舆论的反击,更是一种政治宣言,一种道义的彰显,一个新生政权向旧有强权发出的、充满自信、力量与历史必然性的挑战书。笔墨之戈,在此刻,锋芒更胜千军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