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女配?不,绿萍才是女主 > 第162章 产业脊梁

第162章 产业脊梁(2/2)

目录

主持人递来下一个提问机会时,穿西装的德国记者突然用生硬的中文发问:“汪氏的技术共享,会不会让自己失去竞争力?”我指了指窗外飘扬的五星红旗:“三十年前我们羡慕德国的制造业,现在有五十六家中国企业能造出符合欧盟标准的产品。当整个行业的水位都在上涨时,汪氏站在浪尖上,只会看得更远。”

散场时张总塞给我一个红布包,打开是枚金灿灿的奖章,背面刻着“产业共进”四个篆字。手机震动起来,是产业园管委会的消息:“二期工程审批通过,隔壁地块的十五家配套企业申请入驻。”我望着走廊里熙熙攘攘交换名片的企业家们,突然想起抵押老宅那天,母亲把华国结塞进我手里说的话:“攥紧了,这结看着松散,其实越扯越紧。”

王工发来消息说研发数据已上传云端,我回了句“等我回去开庆功宴”,转身汇入涌向停车场的人流。阳光穿过梧桐叶在地面织出网,像极了那些被技术、资金、信念串联起来的民营企业——我们或许来自不同的枝头,却终将在同一片天空下,结出属于中国创造的果实。

我坐上车,后视镜里的塔吊正吊着钢筋骨架往高空延伸,夕阳把它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像给产业园系上了金色的腰带。我降下车窗,混着尘土味的风卷着焊花的气息扑进来,司机小吴突然说:“汪总,您看三号门那边,又有三辆挂着鲁牌的卡车在排队,说是想拉咱们的边角料回去做实验。”

副驾驶座上的项目负责人老周笑出声:“上周给临沂那家五金厂的边角料,他们居然琢磨出新型脚手架卡扣,昨天刚拿了住建部的认证。”他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屏幕上银灰色的卡扣泛着冷光,“刚才接到他们老板电话,说要把新生产线建在咱们二期园区,还拉来另外两家做紧固件的企业,说要形成产业链。”

我望着窗外正在拆除旧厂房烟囱的工程队,铁架上的工人正往砖缝里嵌新的钢筋:“记得三年前拆第一根烟囱时,老厂长拄着拐杖在这儿骂了三天,说我把祖宗吃饭的家伙都砸了。”指尖敲了敲车门上的产业园规划图,“现在他儿子带着团队在孵化楼里搞智能焊接,上个月刚拿了青年创业奖。”

老周突然指着远处的集装箱堆场:“汪董事长,你看,那边停着十二辆集装箱车,是广东来的新能源企业,说要等咱们的隔热材料下线就签年供货协议。他们老板刚才发消息,说要是早半年用上这种材料,他们的电池续航能再提升15%。”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就是还有五家小企业在犹豫,担心技术门槛太高,跟不上咱们的更新速度。”

我让小吴在岔路口停下车,推开车门走向正在平整土地的二期工地。压路机驶过的震动顺着鞋底传来,我捡起块混着水泥渣的土块:“下周让研发中心开个免费培训班,王工带着团队轮流授课。告诉那些企业,汪氏的技术不是壁垒,是梯子——只要愿意往上爬,我们就把梯子搭到他们够得着的地方。”

老周快步跟上来,皮鞋踩在碎石地上发出咯吱声:“培训班的场地定在孵化楼三层?我让行政部今天就把实验室的备用设备调过去,再请采购部备齐原材料样品。”他掏出记事本飞快地写着,笔尖在纸页上划出沙沙声,“就是王工他们连轴转了快一个月,再添担子会不会……”

“让研发中心轮班倒,每人每天必须保证六个小时睡眠。”我把土块抛向远处的地基线,落点正好在标着“研发二号楼”的木桩旁,“明天让食堂加三个硬菜,再给每个人发套新的实验服——上周见王工的袖口都磨出洞了。”转身时看见夕阳把老周的影子拉得很长,他鬓角新添的白发在光里格外显眼。

“其实那五家小企业里,有两家是做汽车内饰的,”老周突然说,“他们老板昨天托人带话,说要是能把隔热材料用到座椅里,新能源汽车的座舱降温速度能提高一半。就是担心咱们的技术标准太高,他们的生产线跟不上改造进度。”

我弯腰从地上捡起片被压路机碾平的金属薄片,迎着光看上面细密的纹路:“让设备部出个改造方案,就用咱们淘汰下来的旧生产线改造成示范线。告诉他们,只收成本价,要是三个月内出了合格产品,这笔改造费汪氏再返还一半。”金属片反射的光斑在老周脸上跳了跳,他突然把记事本往口袋里一塞,转身就要往办公楼跑。

“等等,”我叫住他,指着远处正在吊装的钢结构,“让设计部在孵化楼加建一个共享检测中心,把咱们那台进口光谱仪搬过去。以后小企业不用买设备,随时能来测数据——当年咱们为了测一组数据,得飞到德国排队,这种亏不能让他们再吃。”

老周掏出手机要给各部门发消息,屏幕突然亮起条推送,他念出声时声音都在发颤:“工信部刚发的文,说咱们的新材料纳入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以后采购咱们材料的民营企业,能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他猛地拍了下大腿,“那五家企业要是知道这个,今晚就得带着合同来守着咱们的大门!”

风卷着远处的机器轰鸣声过来,我把那片金属薄片塞进老周手里:“这是三年前咱们第一次试生产的废料,现在能当书签。等那些小企业的产品下线了,让他们也送片样品来,咱们在孵化楼搞个展示墙,就叫‘中国创造成长记’。”远处的塔吊正缓缓转动,把最后一根钢梁吊向天空,像在为这片土地撑起新的脊梁。

老周的手机突然响起来,他接电话时眼角的皱纹越堆越深,挂了电话突然抓住我的胳膊:“工信部刚才来的电话,说要把咱们的模式在全国十五个产业园推广!他们说,这才是民营企业该有的样子——不是互相抢食,而是一起把蛋糕做大!”

远处的塔吊正把一块“中小企业孵化楼”的钢牌吊到楼顶,夕阳给钢牌镀上金边。我摸了摸口袋里的华国结,流苏上还沾着产业园的尘土——这是三年前开工时,老厂长塞给我的,说“建厂如结绳,越拧越结实”。此刻风穿过正在搭建的厂房框架,发出类似号角的鸣响,我知道,这片土地上正在生长的,从来都不只是厂房与机器,更是一个民族产业的筋骨与脊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