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汉文帝刘恒:意外上岗,文景之治的开创者(2/2)
有大臣反对:陛下,国库没钱了咋办?万一打仗了咋办?刘恒瞪了他一眼:国库是啥?还不是从老百姓手里来的?老百姓有钱了,国家还能没钱?
他还特别重视养老。规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从官府领米、肉、酒;九十岁以上的,再加一匹布、一双鞋,由县太爷亲自送上门。有一次,他去地方视察,发现有个县太爷没执行命令,当场就把这官给撤了:连老人都不管的官,留着干啥?
当皇帝的,谁不爱听好话?刘恒偏不,他还专门下了道圣旨:你们有啥意见尽管说,哪怕骂我也行,谁要是拦着不让说,我收拾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除诽谤妖言令。
有个叫贾谊的年轻人,刚二十出头,给刘恒写了篇文章,把汉朝的制度骂得狗血淋头,说现在的问题比秦朝还严重。大臣们都说这小子活腻了,刘恒却拍手叫好:这小伙子说得对!赶紧让他来长安,我要跟他好好聊聊。后来贾谊提出的重农抑商削弱诸侯等建议,大多被刘恒采纳了。
还有一次,一个叫冯唐的大臣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刘恒不会用人:陛下说要重用名将,可您把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都放错了地方!换了别的皇帝,早把冯唐拖出去砍了,刘恒却愣了愣,然后笑着说:你说得对,是我没考虑周全。
《孝文本纪》里说他专务以德化民,意思是一门心思用德行感化老百姓。有一年,楚元王的儿子刘兴居谋反,刘恒派兵平叛,抓到了很多俘虏。大臣们说:这些人都是乱臣贼子,该杀!刘恒却说:他们也是被胁迫的,放了吧,给他们条活路。结果这些人回去后,到处说皇帝的好话,愣是把一场可能引发动荡的叛乱,变成了凝聚人心的契机。
公元前157年,刘恒病重。弥留之际,他下了最后一道圣旨,内容让人看得鼻子发酸:
我死了以后,千万别搞隆重的葬礼。老百姓哭三天就行,三天后该干啥干啥,别耽误娶媳妇、嫁女儿、办酒席。宫里的宫女,年纪大的都放回家嫁人,年轻的也给点钱让她们走,别让她们守着我这死人。
《史记》完整记录了这道遗诏:令到,吏民三日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归夫人以下至少使。意思是:葬礼别搞太长,别影响老百姓过日子,宫里的女人们都放回家吧。
他还特意嘱咐太子:我死了以后,千万别用金银珠宝陪葬,就用瓦器就行。坟头别堆太高,能渗水就行,别让老百姓为了修坟累死累活。
就这样,汉文帝刘恒走完了他四十五年的人生。他在位二十三年,没盖过一座宫殿,没修过一条驰道,没增添过一件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多养一只。但就是这么个皇帝,却开创了汉朝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司马迁在《史记》里给了他极高的评价: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意思是:汉朝建立到文帝时期,四十多年,德行到了顶点,虽然有机会改历法、换礼服、封泰山,但他都谦让没做。
现在回头看,汉文帝刘恒就像个老实巴交的大家长,不琢磨着怎么耀武扬威,只想着怎么让家里人过好日子。他没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一件件小事,温暖了那个时代的老百姓。或许,这就是最难得的帝王心吧。
参考《孝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