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22章 隋文帝杨坚:龙潜代周终裂土,功过千秋一纸书

第122章 隋文帝杨坚:龙潜代周终裂土,功过千秋一纸书(2/2)

目录

有意思的是,杨坚当上皇帝后,给了宇文阐一个“介国公”的爵位,还说要“食邑万户,车服礼乐一如周制”。但没几个月,宇文阐就“病逝”了,年仅九岁。史书上没说谁干的,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杨坚还假惺惺地哭了一场,追谥为“静帝”。这操作,跟当年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如出一辙,堪称“改朝换代标准化流程”的典范。

杨坚当皇帝后,活脱脱变成了“工作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班,到半夜才睡觉,《隋书》说他“每旦听朝,日昃忘倦”,意思是从早上开会到太阳落山都不觉得累。他老婆独孤伽罗心疼他,劝他:“老公,歇会儿吧,身体要紧。”杨坚却说:“咱是开国皇帝,得给子孙后代打个好底子,累点怕啥。”

他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革官制。北周的官制乱七八糟,学的是鲜卑那套,什么“大冢宰”“大宗伯”,听着就头大。杨坚直接废了这套,搞出“三省六部制”: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核,尚书省管执行,尚书省制度太好用了,一直用到清朝,堪称“古代行政制度的天花板”。

然后是法律。北周的法律又严又乱,偷个东西可能被砍头,骂句皇帝说不定要灭族。杨坚让大臣修了部《开皇律》,规定“十恶不赦”(谋反、谋大逆等十种重罪),其他罪名尽量从轻,还废除了宫刑、车裂等酷刑。《隋书》里说“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意思是法律简单明了,但该管的都管到了。

经济上,杨坚搞“均田制”,给农民分土地,还减轻赋税,让老百姓能喘口气。他还特别抠门,不仅自己不铺张浪费,对官员也管得严,谁要是敢贪污受贿,轻则丢官,重则砍头。有个叫燕荣的刺史,爱打人,还贪钱,杨坚直接把他赐死了。在他的折腾下,隋朝的粮食多到吃不完,仓库里堆得满满的,据说够全国吃几十年。

杨坚当上皇帝时,天下还没统一,南边有个陈朝,整天莺歌燕舞,皇帝陈叔宝是个着名的“文艺青年”,就知道写诗泡妞。杨坚看着眼馋,跟大臣说:“我得把南边拿下,让天下变成一个家。”

公元588年,杨坚派儿子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当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伐陈。出发前,他还写了篇檄文,列举陈叔宝的二十条罪状,复印了三十万份发到陈朝境内,搞得陈朝人心惶惶。陈叔宝却满不在乎,说:“长江天险在那儿呢,隋军过不来,怕啥?”还照样跟妃子们喝酒写诗。

结果第二年正月,隋军就渡过长江,打到了陈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陈军吓得一哄而散,陈叔宝带着两个妃子躲到井里,被隋军揪了出来。《隋书》里写“擒陈主叔宝,陈国平”,就这么轻描淡写地结束了分裂三百年的乱世(从西晋末年到隋朝统一)。

统一后,杨坚又派兵收拾了突厥、吐谷浑等少数民族,让他们乖乖称臣。周边国家都怕了他,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圣人可汗”。这时候的隋朝,疆域辽阔,人口增长,经济繁荣,史称“开皇之治”,杨坚也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男人。

人一老,就容易犯糊涂,杨坚也不例外。到了晚年,他变得越来越多疑,看谁都像要谋反。开国功臣高颎,本来是他的左膀右臂,就因为反对他废太子杨勇,被杨坚罢了官,还骂他:“你这老东西,跟我不是一条心了!”

他还特别迷信,觉得有人用“巫蛊”咒他。有个叫王世积的将军,因为跟人说过“宫里有妖怪”,就被杨坚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还牵连了一大帮人。《隋书》说他“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意思是晚年执法越来越严,脾气也变得阴晴不定,杀了不少不该杀的人。

更要命的是,他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犯了糊涂。本来的太子杨勇是个老实人,但有点好色,花钱也大手大脚,独孤伽罗和二儿子杨广就联手陷害他。杨广假装自己不好色、很节俭,还经常在杨坚面前装孝顺,杨坚被蒙在鼓里,真以为杨勇不行,就把他废了,立杨广为太子。

公元604年,杨坚在仁寿宫病重,杨广觉得机会来了,就跟大臣杨素写信商量后事,结果信被杨坚看见了。杨坚气得大骂:“这畜生!我不该立他为太子!”还想把杨勇召回来,可已经晚了。没过几天,杨坚就死了,《隋书》里写“夏四月乙卯,上不豫……丁巳,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至于死因,史书没明说,但后人大多认为是杨广下的手。

杨坚这辈子,干的好事不少:统一中国,结束乱世;改革制度,影响后世;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但他也犯了不少错:晚年多疑,杀了功臣;选错太子,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隋书》评价他:“鸿恩大德,前古未比”,但也说他“雅好符瑞,暗于大道”。意思是他功劳很大,但也迷信祥瑞,不懂治国的大道理。

总的来说,杨坚算是个合格的开国皇帝。他结束了三百年的分裂,建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制度,让老百姓过上了几十年安稳日子。但他晚年的糊涂,也让他辛苦建立的王朝,在他死后没几年就分崩离析。

就像开头那首诗说的:“功过凭谁论短长”。杨坚的一生,有辉煌,有遗憾,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帝王的功过,也照出了人性的复杂。或许,这就是历史最有趣的地方吧。

参考《隋书》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