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晋文公:十九载飘零他乡,花甲登位震诸侯!(2/2)
秦穆公更高兴了,觉得重耳懂变通,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怀公听说重耳回来了,赶紧派军队去阻拦,可晋国的大臣和百姓早就恨透了晋惠公父子的忘恩负义,都想让重耳当国君,军队根本不抵抗,反而纷纷投靠重耳。
重耳顺利回到绛邑,晋怀公吓得逃跑,最后被重耳的人抓住杀了。重耳在大臣们的拥戴下,继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这一年,重耳已经六十二岁了——十九年的流亡,从一个三十多岁的壮年公子,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晋文公刚继位,晋国的局势还不稳定——有的大臣心里不服,有的地方还在观望。晋文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人心。
他先赦免了那些曾经反对过他的大臣,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只要现在好好为晋国做事,我就不会追究。”有个叫寺人披的大臣,就是当年两次追杀重耳的勃鞮(寺人是官职,披是名字),听说晋文公赦免大臣,就跑来求见。
晋文公一开始不想见他,说:“当年你砍我袖子,又去狄国追杀我,我还没找你算账呢,你怎么敢来见我?”寺人披说:“我当年是奉国君的命令行事,只是个打工的。现在您当了国君,要是还记着过去的仇,那以后谁还敢为您做事?再说,您要是不见我,肯定会后悔的,因为有件大事要告诉您。”
晋文公觉得寺人披说得有道理,就见了他。寺人披果然带来了重要消息:大臣吕省和郤芮(xirui)因为害怕晋文公报复,想发动政变,烧晋文公的宫殿。晋文公赶紧跟狐偃商量,决定先躲到秦国,找秦穆公帮忙。
吕省和郤芮没找到晋文公,以为晋文公跑了,就想带兵逃跑,结果被秦穆公派来的人杀了。晋文公这才回到晋国,彻底稳住了局势。
接下来,晋文公开始整顿内政,重用人才。他把“五贤士”都安排到重要岗位:狐偃负责军事,赵衰负责民政,颠颉负责司法,魏犨负责军队训练,司空季子负责外交。还把那些在流亡路上帮助过他的人,都一一封赏,连当年给她土块的农夫,都给了赏赐。
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当年在重耳最困难的时候,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就是“割股奉君”的典故)。可晋文公封赏的时候,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抱怨,就带着母亲躲到绵山(今山西介休)里隐居起来。
后来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就派人去绵山找,可怎么也找不到。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介子推孝顺,肯定会带着母亲出来。”晋文公就下令烧山,结果火着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和母亲还是没出来。等火灭了,人们在山上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介子推还抱着一棵柳树,树上刻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非常后悔,就把绵山改名为“介山”,还下令在介子推死的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后来寒食节的后一天,晋文公又带着大臣去介山祭拜介子推,发现去年烧的柳树又发芽了,就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除了重用人才,晋文公还改革制度: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民种田;整顿军队,把晋国军队分成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人,加强军队战斗力;规范外交,跟周边小国搞好关系,让他们支持晋国。
经过几年的整顿,晋国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战斗力也上来了。晋文公觉得,是时候实现自己的野心了——跟楚国争夺中原霸权。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自带兵,先攻打卫国,卫国国君卫成公吓得直接弃城逃跑,卫国大夫们见势不妙,干脆开城投降,把城池双手献给了晋文公。解决完卫国,晋军马不停蹄扑向曹国——这一回,晋文公要好好算算当年被偷看洗澡的“旧账”。
曹国军队本就没多少战斗力,晋军一攻城,曹国人慌得四处逃窜,没几天就把曹国都城围得水泄不通。曹共公这时候才想起害怕,躲在宫里不敢出来,最后还是被晋军从后宫的地窖里揪了出来。晋文公看着眼前这个哆哆嗦嗦的国君,冷笑一声:“当年你偷看我洗澡时的胆子哪儿去了?今日我不杀你,但曹国的地盘,得由我来管!”他下令把曹共公关在军营里,又把曹国那些曾经欺负过百姓的贪官抓起来砍了头,曹国百姓反倒拍手叫好——这一下,晋文公不仅报了私仇,还赚了波民心。
可这边晋军刚拿下曹、卫,楚国那边却没按套路出牌。楚国大将子玉(成得臣)根本没去救曹、卫,反而带着楚军加紧围攻宋国都城商丘,还派人给晋文公传信:“想让我撤兵救宋国也简单,你把曹、卫的土地还给他们,我就立马从宋国撤军。”
晋文公心里清楚,子玉这是在拿捏他——要是不还曹、卫土地,宋国就会被攻破;要是还了,自己刚打下的地盘就没了,还会被诸侯笑话。关键时刻,狐偃又出了个主意:“咱们可以先偷偷告诉曹、卫国君,只要他们跟楚国断交,咱们就把土地还给他们。同时再把楚国的使者扣下来,激怒子玉,让他主动来打咱们。”
晋文公照做了。曹、卫国君本来就怕楚国,一听晋国愿意还土地,立马跟楚国撇清关系,还派人去骂子玉;而被扣押的楚国使者,在晋营里又哭又闹,消息传到子玉耳朵里,子玉气得拍桌子:“重耳这老东西,竟敢耍我!”他不顾楚成王“别跟晋国硬拼”的嘱咐,带着楚军主力,气势汹汹地向晋军杀来。
晋军将士听说楚军来了,都摩拳擦掌想迎战,可晋文公却下了个让人意外的命令:“撤军!退九十里!”将士们都懵了:“咱们刚打了胜仗,为啥要退?”晋文公解释:“当年我在楚国时,跟楚成王承诺过,要是晋楚交战,我会退避三舍。现在兑现承诺的时候到了——既不失信,又能让楚军以为咱们怕了,骄兵必败!”
晋军一路退到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扎营。而楚军这边,子玉见晋军一退再退,果然得意起来,跟手下说:“你看,重耳就是怕了咱们!咱们再加把劲,肯定能把晋军灭了!”他下令楚军分成三军:左军由子西率领,右军由子上率领,中军由自己亲自率领,向晋军发起猛攻。
晋文公早就布好了局。他让下军副将胥臣,把马蒙上虎皮,去冲击楚军的右军——楚军右军大多是陈、蔡两国的军队,本就战斗力弱,一看到“老虎”冲过来,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跑,右军瞬间崩溃。
接着,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把旗帜插得满山坡都是,还让士兵拖着树枝跑,扬起漫天尘土,假装晋军上军在逃跑。楚军左军主将子西果然上当,带着左军拼命追赶,结果掉进了晋军中军和上军设下的埋伏圈。晋军从两边杀出,楚军左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子西带着残兵好不容易才逃出来。
只剩下子玉的中军。子玉看着左右两军都败了,知道大势已去,要是再打下去,自己的中军也得全军覆没,只好下令撤军。可没等他逃回楚国,楚成王的斥责信就到了:“你打了败仗,还有脸回来见我?当年我劝你别跟晋国打,你偏不听,现在损兵折将,怎么向楚国百姓交代?”子玉又愧又恨,最后在连谷(今河南西华)拔剑自杀了。
城濮之战,晋国大获全胜。消息传到各诸侯国,诸侯们都惊呆了——连强大的楚国都被晋国打败了,晋文公这是要当霸主啊!没过多久,晋文公就召集诸侯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盟,周天子周襄王也亲自赶来参加,还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赐给他弓箭、车马,允许他讨伐不服从的诸侯。
站在会盟台上,看着诸侯们朝拜的样子,晋文公心里百感交集——十九年的流亡之苦,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回报。从一个被追杀的落魄公子,到号令诸侯的春秋霸主,他用了半生时间,完成了别人几辈子都做不到的逆袭。
成为霸主后,晋文公并没有像其他诸侯那样恃强凌弱,反而更加注重“以德服人”。
首先是对待曹共公。当年曹共公得罪过他,可等曹国局势稳定后,晋文公还是把曹共公放了回去,让他继续当曹国国君。有人不解,问晋文公:“您为啥不趁机灭了曹国?”晋文公说:“灭曹国容易,可其他小国会害怕,觉得我是个残暴的人,以后谁还愿意跟咱们晋国交好?放了曹共公,既显了咱们的宽容,又能让曹国感激咱们,这比灭了它更有用。”
还有对待卫国。卫成公当年逃跑后,一直躲在陈国,后来听说晋文公当了霸主,就想回国,可又怕晋文公报复。晋文公知道后,不仅没为难他,还派人护送他回卫国,只跟他说:“以后好好治理卫国,别再跟楚国混了,咱们晋国不会亏待你。”卫成公感激涕零,从此成了晋国的忠实小弟。
在处理诸侯关系上,晋文公也很有分寸。有一次,郑国又偷偷跟楚国来往,晋文公知道后,没有直接出兵打郑国,而是派使者去郑国交涉,跟郑文公说:“当年我流亡到郑国时,你对我很无礼,现在又跟楚国眉来眼去,你要是再这样,我可就不客气了。”郑文公吓得赶紧认错,还派自己的儿子公子兰去晋国当人质,保证以后再也不跟楚国来往。晋文公见郑国服软,就没再追究——他知道,能不动兵就不动兵,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比打仗更能体现霸主的威望。
在国内治理上,晋文公也没闲着。他继续推行改革,把晋国的田地重新划分,让百姓有地可种;还设立“执秩”官,专门管理官吏的政绩,让贪官污吏无处藏身;又加强军队建设,把三军扩充为五军,让晋国的军事实力始终保持在诸侯前列。
更难得的是,晋文公始终记得那些帮助过他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五贤士”,还有很多在流亡路上接济过他的小人物,他都一一找到,给予赏赐。有个当年在卫国给过他一碗饭的老农,晋文公不仅赏了他一百亩地,还让他的儿子当了官。老百姓都说:“晋文公真是个不忘本的好国君!”
不过,晋文公也有犯错的时候,但他能及时改正。有一次,他因为一点小事,错怪了大臣赵衰,还把赵衰骂了一顿。后来他知道自己错了,就亲自去赵衰家里道歉,说:“我一时糊涂,错怪了你,你可别往心里去。”赵衰感动得不行,更加尽心尽力地为晋国做事。
《左传》里记载,晋文公曾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信用是国家的宝物,是百姓赖以生存的保障”。他确实做到了——对楚成王的“退避三舍”,他兑现了;对曹、卫的承诺,他也兑现了;对百姓的安抚,他同样兑现了。正是因为“信”,晋国才能在他的治理下越来越强;正是因为“德”,他才能得到诸侯和百姓的拥护,成为春秋时期最受认可的霸主之一。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重。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把太子驩(huān)叫到身边,还有狐偃、赵衰等老臣,嘱咐他们:“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好好辅佐太子,守住晋国的霸主地位。楚国虽然这次败了,但肯定还会卷土重来,你们要多加防备;秦国国君秦穆公野心不小,咱们跟秦国表面交好,心里得有数,别被他们算计了。”
太子驩和老臣们都含泪点头,保证会记住他的话。没过多久,晋文公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太子驩继位,就是晋襄公。
晋文公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遗产,却让晋国在春秋时期称霸了近百年。他建立的政治制度,让晋国的朝政始终保持稳定;他打造的强大军队,让其他诸侯不敢轻易招惹;他树立的“以德服人、以信立世”的霸主形象,让晋国成为诸侯们公认的“大哥”。
后来,晋襄公按照晋文公的嘱咐,继续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在肴之战中打败了秦国,巩固了晋国的霸权;再后来,赵盾、栾书等大臣相继掌权,虽然晋国国内偶尔有动荡,但霸主地位始终没有动摇,直到春秋末期,晋国才因为“三家分晋”而走向分裂。
直到今天,人们说起“退避三舍”,还会想到晋文公;说起“寒食节”“清明节”,还会想到他和介子推的故事;说起春秋五霸,晋文公的名字,永远是最耀眼的一个。他就像一颗流星,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只闪耀了短短九年(继位到去世),却留下了千古不灭的光芒,成为后世君主效仿的榜样,成为老百姓口中流传的贤王。
参考《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