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郑成功:孤臣沥血守孤忠,十年征战十年功!(2/2)
可郑成功没想到,这一等,就等出了大麻烦。郎廷佐根本不是想投降,而是在拖延时间,等待清军的援军。他一边跟郑成功谈判,一边派人快马加鞭去北京求援。顺治皇帝得知南京危急,赶紧派安亲王岳乐率领十万大军,日夜兼程赶来支援。
而郑成功的军队,因为长时间驻扎在城外,军纪开始涣散。有的士兵觉得马上就要攻克南京了,开始放松警惕,喝酒、赌博;有的士兵甚至偷偷去南京城里抢东西。郑成功虽然多次下令整顿军纪,但效果并不好——毕竟军队里大多是农民出身,没见过南京这么繁华的城市,难免会心动。
三十天很快就过去了,郎廷佐不仅没有开城投降,反而率领清军发起了突然进攻。当时郑成功的军队正在准备攻城,根本没料到清军会来偷袭,一下子就乱了阵脚。更糟糕的是,岳乐率领的清军援军也到了,对郑成功的军队形成了夹击之势。
这场战斗打得特别惨烈。郑成功的部将甘辉、张英等战死,军队伤亡惨重,十七万大军最后只剩下几万人。郑成功见大势已去,只能率领残兵败将,撤回福建。北伐南京的壮举,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撤回福建后,郑成功特别沮丧,他坐在厦门的总兵府里,看着窗外的大海,叹了口气说:“都怪我太轻敌了,才让兄弟们白白牺牲。”(《台湾外记》)但他没有放弃抗清的决心,而是开始思考新的出路——既然在大陆很难打败清军,不如去收复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把台湾当成抗清的根据地。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时叫夷洲)。但在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内乱,占领了台湾的南部地区,在赤嵌城(今台南)建立了据点,还对台湾的老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荷兰人不仅向老百姓征收重税,还强迫老百姓种植鸦片,要是老百姓反抗,就会被处死。
郑成功早就想收复台湾了。他小时候就听父亲郑芝龙说过,台湾是个“宝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地理位置重要,是“抗清的天然堡垒”。北伐失败后,郑成功更加坚定了收复台湾的决心。他说:“台湾是我们中国的土地,荷兰人凭什么占领?我一定要把他们赶出去,让台湾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先是派人去台湾侦查,摸清了荷兰人的布防——荷兰人在台湾有两支军队,一支驻扎在赤嵌城,一支驻扎在热兰遮城(今安平),还有几艘战船在海上巡逻。郑成功还找到了一个名叫何斌的人,何斌原本是荷兰人的翻译,因为不满荷兰人的统治,偷偷跑回厦门,给郑成功带来了台湾的地图和荷兰人的军事机密。
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率领二万五千大军、三百多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横渡海峡的过程并不顺利,船队遇到了台风,有的战船被吹翻,有的士兵掉进海里淹死。但郑成功没有退缩,他亲自站在旗舰的船头,指挥船队前进,还鼓励士兵们说:“兄弟们,再坚持一下,到了台湾,咱们就能打败荷兰人,收复咱们的土地!”
经过几天的航行,郑成功的船队终于到达了台湾的鹿耳门。鹿耳门是台湾的重要港口,荷兰人在这里设置了防线,还沉了很多船,堵塞了航道。但何斌早就告诉郑成功,鹿耳门有一条狭窄的航道,只有在涨潮的时候才能通过,而且荷兰人没有在这里设防。
郑成功抓住涨潮的机会,下令船队从鹿耳门的狭窄航道进入台湾海峡。荷兰人根本没料到郑成功会从这里进来,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郑成功的军队已经在台湾的滩头登陆了。台湾的老百姓见郑成功的军队来了,都高兴得不得了,纷纷拿着食物和水来迎接,还主动给郑成功的军队当向导。
郑成功的军队很快就包围了荷兰人的赤嵌城。赤嵌城的荷兰守将是描难实叮,他见郑成功的军队来势汹汹,赶紧派人去热兰遮城求援。热兰遮城的荷兰守将是揆一,他派了几百名士兵和几艘战船去支援赤嵌城,但都被郑成功的军队打败了——郑成功的水师战斗力很强,荷兰人的战船根本不是对手,几艘荷兰战船被击沉,剩下的只能狼狈地逃回热兰遮城。
描难实叮见援军无望,又被郑成功的军队包围了几个月,粮食和淡水都快用完了,只能向郑成功投降。公元1661年五月,描难实叮打开赤嵌城的城门,向郑成功递交了投降书。郑成功特别高兴,他对描难实叮说:“你们荷兰人占领台湾这么多年,欺负我们的老百姓,现在你们投降了,我可以饶你们一命,但你们必须离开台湾,永远不许再回来!”
收复赤嵌城后,郑成功又率领军队包围了热兰遮城。揆一不愿意投降,还想负隅顽抗。郑成功采取了“长期围困”的策略,一方面派军队包围热兰遮城,不让荷兰人出来;另一方面派人去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他还颁布了《屯垦令》,鼓励士兵和老百姓在台湾定居,发展农业生产。
荷兰人在热兰遮城被包围了八个多月,粮食和淡水都用完了,很多士兵因为饥饿和疾病死去。揆一见大势已去,只能在公元1662年二月,向郑成功递交了投降书。至此,被荷兰人占领了三十八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中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建立了政权,设置了府县,还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台湾发展的政策——他鼓励老百姓开垦荒地,种植水稻、甘蔗;他还建立了学校,让台湾的老百姓子弟有机会读书;他还废除了荷兰人的苛捐杂税,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很快,台湾就从一个荒凉的岛屿,变成了一个“粮仓”,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就在郑成功致力于建设台湾的时候,坏消息传来了——他的父亲郑芝龙,因为多次劝说他投降清朝,被顺治皇帝下令处死了;他的母亲田川松,在福建南安老家,因为不愿意被清军侮辱,自杀身亡了。
郑成功得知父母的死讯,悲痛欲绝。他本来就因为常年征战,身体不太好,经过这双重打击,病情更加严重了。他经常一个人坐在总兵府里,看着大陆的方向,哭着说:“爹,娘,儿子不孝,没能为你们报仇,没能收复大陆!”(《台湾外记》)
公元1662年五月初八,郑成功在台湾的总兵府里病逝,年仅三十九岁。在他临死前,他还挣扎着站起来,穿上朝服,对着大陆的方向磕了三个头,说:“我朱成功,一生抗清复明,可惜没能完成大业,实在是遗憾!希望后人能继承我的遗志,早日收复大陆,恢复明朝!”说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继承了他的位置,继续在台湾推行他的政策,还多次派兵进攻大陆,试图完成他父亲的遗志。虽然郑经最终没能打败清军,但他保住了台湾,让台湾在清朝统一全国之前,一直是抗清的根据地。
公元1683年,清朝的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进攻台湾。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因为年幼,无力抵抗清军,只能投降清朝。至此,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的版图。康熙帝虽然平定了台湾,但他并没有忘记郑成功的功绩,他说:“郑成功是个忠臣,他虽然抗清,但他收复台湾,有功于国家。”(《清圣祖实录》)后来,康熙帝还下令在台湾建立了“延平郡王祠”,纪念郑成功。
在台湾的延平郡王祠里,常年香火不断,前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子孙来感受郑成功的爱国精神;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郑成功的雕像前宣誓,要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祠堂里的一副对联,精准地概括了郑成功的一生:“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