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弘农王妃何莲:鸩杀妃嫔争后位,何教汉祚付苍茫!(2/2)
何莲当上皇后后,东汉的权力格局彻底变了——一边是何进、何苗为首的“外戚集团”,手握兵权,控制朝堂;另一边是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集团”(十常侍),深受汉灵帝信任,掌握宫内大权。这两大集团就像两头猛虎,都想吞掉对方,而何莲,就是这场“龙虎斗”的幕后推手之一。
一开始,何莲是“外戚集团”的坚定支持者。她不断在汉灵帝面前吹枕边风,提拔何家的人,还让何进打压宦官的势力。何进也确实给力,先后罢免了几个跟宦官关系好的官员,甚至想把十常侍全部杀掉。但十常侍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一边讨好汉灵帝,一边暗中拉拢董太后(汉灵帝的母亲),形成了“宦官+太后”的对抗阵营。
董太后本来就看不惯何莲的骄横,更不满何家垄断权力,经常跟何莲对着干。有一次董太后想封自己的侄子为侯,何莲当场反对,说“汉朝的规矩,外戚封侯要靠功劳,你侄子没立过功,不能封”,董太后气得骂道“你一个屠户家的女儿,还敢管我?当年要不是我儿子喜欢你,你能有今天?”两人当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汉灵帝出面调解才收场。
何莲一看董太后跟宦官联手,心里更慌了,她催促何进赶紧动手除掉十常侍。但何进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他一会儿想直接派兵杀进皇宫,一会儿又怕汉灵帝怪罪,犹豫来犹豫去,始终没下定决心。何莲急得直跺脚,骂何进“你就是个窝囊废,再不动手,我们何家都要完了”。
就在何进犹豫不决的时候,汉灵帝突然病重。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汉灵帝驾崩,享年33岁。汉灵帝临死前,把小儿子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想让刘协继位。蹇硕知道何进肯定不会同意,就想先杀了何进,再立刘协为帝。
但蹇硕的计划被何进提前知道了,何进带着大军冲进皇宫,杀了蹇硕。随后,何进在何莲的支持下,立何莲的儿子刘辩为皇帝(汉少帝),何莲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这时候的何莲,终于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她不仅是太后,还能直接干预朝政,何家的势力也达到了顶峰。
但何莲并没有满足,她觉得十常侍还在宫里,始终是个威胁,于是再次催促何进杀了十常侍。何进这次终于下了决心,他召集了袁绍、曹操等大臣,准备派兵入宫诛杀十常侍。没想到十常侍先下手为强,他们假传何太后的旨意,召何进入宫,然后在宫门口埋伏杀手,把何进杀了。
何进一死,何莲彻底慌了。她没想到十常侍这么狠,更没想到自己的哥哥这么没用。袁绍、曹操等人一看何进被杀,立刻带着大军冲进皇宫,见宦官就杀,皇宫里顿时血流成河。十常侍慌不择路,带着汉少帝和刘协逃出皇宫,最后被逼得投河自尽。这场“外戚与宦官的死斗”,最终以两败俱伤收场——何家失去了何进,宦官集团被彻底消灭,而东汉王朝,也因为这场内乱,彻底走向了崩溃。
十常侍被消灭后,何莲以为自己能重新掌控朝政,但她忘了,乱世之中,最不缺的就是“趁火打劫”的人。当时董卓率领的西凉大军正好在京城附近,他听说皇宫内乱,立刻带兵冲进洛阳,控制了朝政。
董卓是个“狠角色”,他可不管什么太后、皇帝,一进洛阳就开始胡作非为。他先是废黜了汉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汉献帝),然后又把何莲从太后的位置上拉下来,贬为“弘农王妃”。何莲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狠辣”在真正的乱世枭雄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但董卓并没有放过何莲。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担心汉少帝和何莲会成为反对者的“旗帜”,就派人去弘农王的封地,给汉少帝和何莲送去了毒酒。汉少帝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哭着对何莲说“母后,都是我没用,害了你”,何莲看着儿子,想起自己从屠户之女到皇后再到阶下囚的一生,眼泪止不住地流,她接过毒酒,对使者说“我何家纵横半生,最后落得这个下场,都是我贪心不足啊”,说完就和汉少帝一起喝下了毒酒。
何莲死的时候,才39岁。她死后,董卓连像样的葬礼都没给她办,只是随便找了个地方把她埋了。直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后,才下令把何莲的遗骨迁回洛阳,与汉灵帝合葬在文昭陵。
《后汉书》里对何莲的结局记载得很简略:“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后为王妃。明年,卓使郎中令李儒进鸩,王与后皆饮药死。”寥寥数语,却道尽了这位“狠辣皇后”的悲惨结局。她一辈子争权夺利,害死了别人,最后也害死了自己和儿子,还把东汉王朝拖进了深渊——如果不是她纵容何家专权,如果不是她挑起外戚与宦官的争斗,东汉或许不会灭亡得这么快。
参考《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