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63章 清孝庄:一生历四朝,功绩载青史

第63章 清孝庄:一生历四朝,功绩载青史(1/2)

目录

草原明珠耀,科尔沁中娇。

十三嫁盛京,青春入宫朝。

皇太极侧妃,庄妃岁月迢。

诞下皇九子,福临命运飘。

崇德帝骤逝,朝堂起喧嚣。

幼子登皇位,太后谋略高。

顺治初亲政,母后多操劳。

内忧外患时,帷幄解纷扰。

康熙承大统,祖母恩义饶。

辅政除鳌拜,平藩战火消。

一生历四朝,风雨皆过了。

功绩载青史,美名千古飘。

孝庄这姑娘从蒙古科尔沁草原的格格,一路逆袭成清朝的太皇太后,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代皇帝,见证了清朝从关外割据到一统中原的全过程。她不像武则天那样直接称帝,也不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搞独裁,一辈子都躲在幕后,却把权力拿捏得死死的——皇太极时期她是低调聪慧的庄妃,顺治朝她是稳控大局的太后,康熙朝她是培养千古一帝的祖母。凭着“能屈能伸、稳中求胜”的人生信条,她在刀光剑影的宫廷斗争中活成了传奇。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位蒙古姑娘是怎么用智慧和隐忍,撑起大清半边天的。

孝庄本名布木布泰,1613年出生在蒙古科尔沁部。在那个年代,蒙古部落和满洲贵族联姻就是家常便饭,说白了就是“抱团取暖”的政治合作。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早就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当大福晋,可哲哲一直没生儿子,科尔沁部担心这桩联姻的“投资回报率”下降,于是在1625年,年仅12岁的布木布泰就被送到了盛京,嫁给了33岁的皇太极,成了姑姑的“同事”——侧福晋。

12岁嫁人,放在现在还是个小学生,可布木布泰却早早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沉稳。她知道自己来盛京不是为了谈情说爱,而是为了科尔沁部和满洲的联盟,为了给皇太极生儿子、稳固地位。可皇太极心里的白月光,是后来的宸妃海兰珠,对这个年幼的妻子,更多的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照,而非男女之情。

皇太极的后宫堪称“科尔沁专场”:大福晋是姑姑哲哲,侧福晋是布木布泰,后来海兰珠也嫁了过来,姑侄三人共侍一夫。这场景搁现在绝对是大型家庭伦理剧,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却显得格外合理。布木布泰在后宫里不争风吃醋,也不搞小动作,每天就是读书学习——学满语、学汉字、学宫廷礼仪、学政治谋略。别人忙着讨好皇太极,她忙着给自己“充电”,这种低调隐忍的性格,为她后来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立大清,册封后宫:哲哲为皇后,海兰珠为宸妃,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排名第五。虽然位分不高,但庄妃的肚子很争气,1638年,她生下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这个儿子,后来成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关键。

在皇太极执政期间,庄妃虽然没直接参与朝政,但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偶尔也会给皇太极出出主意。最有名的就是“劝降洪承畴”的故事。洪承畴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在松锦大战中被俘,皇太极想招降他,可洪承畴宁死不屈,绝食抗议。大臣们都束手无策,庄妃却主动请缨,带着人参汤去见洪承畴。她没有硬劝,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讲了天下大势,又说了皇太极的求贤若渴,最后还亲自喂他喝人参汤。洪承畴被庄妃的诚意和智慧打动,最终归降清朝。

不过这事儿的真实性在史料中还有争议,有人说这是后人演绎的,但不管真假,都能看出庄妃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不是只会生孩子的后宫妇人,而是有勇有谋、能成大事的奇女子。

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没留下任何遗嘱。这下可乱了套,清朝的宗室贵族们为了争夺皇位,闹得不可开交。最有竞争力的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另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豪格有两黄旗支持,多尔衮有两白旗拥护,双方剑拔弩张,差点就打起来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庄妃站了出来。她知道,无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登基,都可能引发内战,刚建立不久的大清可能就会分崩离析。于是她开始暗中运作,一边安抚豪格,一边拉拢多尔衮。她对多尔衮说:“你要是拥立我的儿子福临登基,我就让福临认你为摄政王,你照样能掌握实权,而且还能落下个顾全大局的好名声。”

多尔衮心里一盘算:豪格和自己势均力敌,真打起来未必能赢,还可能两败俱伤;拥立福临的话,自己既能当摄政王掌权,又能避免内战,确实是个双赢的选择。于是多尔衮同意了庄妃的提议,拥立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也就是顺治帝。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孝庄”。

孝庄以退为进,用一个年幼的儿子,平衡了两大势力,保住了大清的统一,也为自己赢得了垂帘听政的资本。而她和多尔衮之间的关系,也成了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有“太后下嫁”的传闻。但根据史料记载,这事儿大概率是子虚乌有,孝庄和多尔衮之间,更多的是政治合作,而非男女之情。孝庄需要多尔衮的权势稳定朝局,多尔衮需要孝庄的支持巩固地位,两人是互相利用、互相制衡的关系。

顺治帝登基后,多尔衮成了摄政王,权倾朝野。他不仅手握重兵,还把持着朝政,小顺治在他面前,根本就是个傀儡皇帝。孝庄知道,现在还不是和多尔衮翻脸的时候,必须忍。她一边教导顺治要隐忍低调,不要和多尔衮发生冲突,一边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

多尔衮也确实嚣张,仗着自己是摄政王,越来越不把顺治放在眼里,甚至把皇帝的玉玺都搬到自己府里,上朝的时候还站在皇帝身边,俨然一副“太上皇”的架势。朝廷里的大臣们,要么依附多尔衮,要么敢怒不敢言。孝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她没有冲动,而是继续隐忍,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和多尔衮保持着表面上的和睦。

1650年,多尔衮在打猎途中意外去世。孝庄知道,反击的机会来了。她立刻辅佐顺治亲政,然后开始清算多尔衮的党羽。她先是追夺了多尔衮的封号,没收了他的家产,然后处死了那些依附多尔衮的大臣,一步步把权力收回到顺治手中。这一系列操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展现了孝庄高超的政治手腕。

可刚搞定多尔衮,孝庄又面临一个新的难题——儿子顺治太叛逆了。顺治亲政后,虽然也想做个好皇帝,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他性格倔强,脾气暴躁,尤其是在婚姻和感情问题上,和孝庄闹得不可开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