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九渊葬书 > 第331章 墨玄:天工阁的兴盛

第331章 墨玄:天工阁的兴盛(1/1)

目录

与苏小婉执掌察天阁、监察天下、平衡朝野的显赫,以及岳山创立武神殿、广纳门徒、淬炼体魄的豪迈截然不同,墨玄与他所创立的“天工阁”的崛起,更像是一场润物无声,却从根本上重塑着世界肌理的技术革命。

定海神舟劈开寂灭之海的壮举,不仅是一场生存的胜利,更是一次成功的“大道验证”。它彻底证明了墨玄那套曾被视作离经叛道的理念——“以寂灭对抗寂灭”、“以法则共鸣为核心”的机关术,并非空想,而是拥有改变现实的磅礴伟力。新纪元在废墟上开启,万物复苏,百业待兴,这为他的技术理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无边的实践舞台。

墨玄没有选择开宗立派,与武神殿在武力上一争高下;也没有介入朝堂纷争,与察天阁在权谋中并立。他做出了一个更符合其本心的决定:向新朝申请,在昔日天命宫遗址的边缘区域——那里还残留着一些未被完全摧毁的坚固工坊,以及几缕微弱但仍可引动的地火灵脉——建立了一个以研究、推广、应用新型机关术与民生技术为核心的机构,他将其命名为“天工阁”,既有继承,更有超越。

墨玄自任阁主,但他这个阁主,更像是一位沉浸于探索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天工阁的核心班底,大多是他从西征万里路途中所发掘的、那些对机关术有着偏执般天赋或狂热兴趣的“怪才”、“痴人”,以及少数愿意摒弃门户之见、拥抱新理念的原天工阁残部。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大门向所有具备才华与奇思妙想者敞开,不论其是宗门遗珠、寒门子弟,还是略有基础的寻常匠人。

阁内不以资历论高低,而是以一个个具体的研究项目为核心,组成灵活的小组。他推崇“实证”与“创新”,鼓励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更强调必须用严谨的实践和无数次的计算、调试来小心求证。工坊内,图纸堆积如山,算盘与简易计算符盘的噼啪声、讨论争辩声、机关部件的啮合声日夜不息,空气中弥漫着机油、灵木碎屑和地火淡淡的硫磺气息,构成了一曲充满活力的交响乐。

很快,一系列真正惠及民生、助力重建的发明,如同春雨后破土的春笋,从天工阁流向四面八方:

“犁地金牛”:这种以低阶灵石驱动,周身铭刻了坚固与巨力符文的钢铁机关兽,力大无穷且不知疲倦。一头“金牛”便可开垦数十名壮劳力也难以处理的荒地,极大提升了垦殖效率,迅速缓解了灾后劳动力极度匮乏的燃眉之急,成为田间地头最受欢迎的“无声劳力”。

“活水车”:精巧的齿轮和虹吸结构,配合净化符文,使得这种装置可以自动从江河湖泊中汲水,并通过铺设的符文管道网络,将初步净化后的清水输送到缺水的城镇和高地农田。它不仅解决了大量人口的饮水卫生问题,更让许多靠天吃饭的旱地得到了稳定灌溉的希望。

“千里传讯盘”(简化版):基于死海远征时那套复杂通讯技术的原理性简化,虽然无法实现跨州连郡的即时通讯,但能在方圆数百里内实现比驿马快上十倍、比烽火准确百倍的信息传递。商队用以调度货物,村镇用以预警灾患,极大地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与协作,商贸活动为之复苏。

“民用防御阵法”:墨玄团队将庞大复杂的护城大阵简化、模块化,设计出能耗极低、易于安装维护的小型预警与防护阵法,可覆盖单个家庭或小型村寨。这些阵法虽不能抵挡强者攻击,却能有效预警并抵御流窜的低阶妖兽和散兵游勇,给劫后余生、心有余悸的平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这些发明,单看或许不如武神殿高手一拳断江那般震撼,也不如察天阁洞悉千里那般玄妙,但它们却如无数涓涓细流,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实实在在地提升着最普通民众的生存质量,加速着整个世界的疮痍愈合与根基重建。

然而,墨玄的视野并未停留在解决眼前困境。在基础民生技术推广开后,他带领核心团队,开始了更具前瞻性的探索,尝试将机关术与修行之道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

研究如何利用定制化的机关傀儡,模拟不同属性的压力或能量环境,以辅助低阶修士更安全、高效地修炼;

探索如何用精密的符文阵列来汇聚、稳定乃至提纯战后依然紊乱的天地灵气,为修行创造更优的环境;

甚至,在墨玄的工作室最核心的黑板上,已经出现了初步的草图,构思着如何建造能够承载生命、进行短距离且相对低风险星空探索的“星槎”……他的目光,已然投向了沈渊曾向他描绘过的那片无垠的星辰大海。

天工阁的声誉,不靠宣传,而是随着这些实用技术带来的切实改变而口口相传,迅速崛起。民间将其尊为“巧圣”垂青之地,视为智慧与实用的象征。很快,连武神殿、察天阁乃至新朝朝廷,都开始主动与天工阁接洽,或订购特制的训练器械、侦查机关,或合作开发用于城建、防御的大型项目。

尽管声名日隆,墨玄却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沾满油污和墨迹的工装,每日泡在实验室、工坊和计算平台之间。他那副标志性的水晶眼镜后面,目光始终专注而清澈。名利场的喧嚣仿佛被工坊的墙壁彻底隔绝,他最大的乐趣,依然是攻克一个困扰数月的技术难题,或是收到一封远方来信,告知某件发明如何帮助一个村庄度过了难关。

偶尔,在连续工作后的深夜,他会停下手中的刻刀或算盘,走到窗边,望向龙骨之崖所在的西方天际。推一推有些滑落的眼镜,仿佛在对那位长眠的兄长低语:

“沈大哥,你看,这个世界,正在按照你期望的方向改变呢。虽然慢了些,但很扎实。等你醒来,一定会看到很多……有趣的新东西。”

在他的引领下,天工阁如同一台由无数齿轮(人员)、符文(理念)和灵能(热情)精密耦合而成的巨械,沉默而高效地运转着,推动着整个文明,向着一个更加务实、更加开放、也更充满想象力的未来,稳步前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