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备考计划(三)(2/2)
黄朝彬如蒙大赦,接过早餐,含糊地应了一声,几乎是飘着回了宿舍。而詹晓阳,则站在校门口那棵光秃秃的老树下下,就着清冷的晨风,迅速吃完了自己的那份早餐。然后,他从背包里掏出那个写着“药理学”的厚重笔记本,一边等人,一边已经开始争分夺秒地默读起来。他的身影在晨曦中显得单薄却挺拔,像一棵抓紧每一寸土壤吸收养分的树苗。
不久,刘小惠和林珊珊结伴而来。两个女孩也都穿着厚外套,围着围巾,脸蛋冻得红扑扑的,没有过多的寒暄,只是互相点了点头,眼神交汇间便已传达了所有的信息。
詹晓阳把早餐递给她们,三人默契地转身,再次走向那个他们共同的“秘密基地”——青龙古庙。
古庙在清晨的薄雾中更显肃穆苍凉。飞檐翘角勾勒出天空的轮廓,石兽沉默地守卫着岁月的秘密。空气中弥漫着香火残留的气息和草木的清香。他们径直走到后院那处熟悉的、可以俯瞰部分江景的石阶平台。这里,成了他们抵御倦意、挑战记忆极限的战场。
今天,詹晓阳主攻的是药理学。这是一门让无数医学生谈之色变的学科,浩瀚如烟海的药物名称、错综复杂的药理作用、令人头疼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以及那些拗口的化学结构和代谢途径,无一不是对记忆力的终极考验。这不像数学物理可以靠逻辑推导,不像文史哲可以靠理解融会,它更多依靠的是纯粹的、硬碰硬的背诵记忆,是水滴石穿的笨功夫。
詹晓阳翻开笔记本,写满密密麻麻的字迹,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低声诵读起来:“乙酰水杨酸,又名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生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主要用于……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胃溃疡、出血……”
他的声音不高,但极其清晰,每个字都力求准确。有时,他会突然停下来,闭上眼睛,眉头紧锁,似乎在脑海中构建一幅药物在体内作用的动态图景;有时,他会反复咀嚼某个药物的关键作用机制,直到确信自己已经完全吃透;有时,他会因为一个容易混淆的副作用而卡壳,便使劲用笔圈画,嘴里念念有词,像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拉锯战。
三人各占一角,沉浸在自己的知识世界里。一时间,古庙后院只有低沉的诵读声、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因为记忆卡顿而发出的轻微叹息。
背诵并非一帆风顺。詹晓阳几次被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搞得心烦意乱,他烦躁地合上笔记本,站起身,走到平台的边缘,望着缓缓流淌的潮江,让清冷的江风吹拂自己发胀的额头。刘小惠见状,会走过去,轻声问一句:“卡住了?要不要换个顺序背?”这种简单的交流和鼓励,如同微火,温暖着彼此孤军奋战的灵魂。
他们背背停停,停停背背,与遗忘曲线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效率时高时低,但没有人提出放弃。直到太阳完全升起,金色的阳光驱散了庙宇间的寒意,将古老的石阶晒得微微发热,六个小时过去了,时间已经接近中午。
詹晓阳合上笔记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刚结束一场激烈的脑力马拉松。他看向同样面带倦容但眼神明亮的两位同伴,脸上露出了笑容:“走,吃饭去,今天带你们吃点好的,补补脑子。”
他所说的“好的”,就是牌坊街二巷那家闻名遐迩的老字号粿条店。三人找了一张靠墙的方桌坐下,詹晓阳熟门熟路地点了三份招牌的牛肉炒粿条,外加一份热气腾腾的鱼头汤。当炒得镬气十足、牛肉鲜嫩、粿条爽滑的炒粿条和奶白色、香气四溢的鱼头汤端上桌时,诱人的香气瞬间激活了疲惫的味蕾。
詹晓阳一边给两位女生递筷子,一边半开玩笑地说:“快吃,吃啥补啥。这粿条管饱,鱼头汤补脑,咱们这脑子今天可是超负荷运转了,得好好犒劳一下。”
刘小惠和林珊珊都被他逗笑了。一顿简单却美味的午餐,不仅填饱了肚子,更缓解了高强度学习带来的精神紧绷。
吃完饭,詹晓阳严格执行他的“备考计划”。他坚决要求刘小惠和林珊珊回宿舍午睡:“中午必须休息,哪怕睡不着也要躺着,让神经放松下来,下午和晚上才有精力。”
他自己也回到宿舍,轻手轻脚地爬上床。宿舍里,同学们正在喧闹,他却能强迫自己屏蔽掉这些干扰,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回顾上午背诵的药理学要点,直到意识渐渐模糊,陷入短暂的深度睡眠。
下午两点半,教室。阳光透过玻璃窗,在课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詹晓阳摊开空白的草稿纸,拿起笔,开始了一场无声的战役——默写。他闭目凝神,努力回忆上午背诵的所有内容,然后将它们一字一句地落实到纸上。这是检验背诵效果最直接、也是最残酷的方式。写不出来的时候,他会用力攥紧笔杆,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顺利写下一大段时,他眼中会闪过如释重负的光芒。整个过程,他心无旁骛,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那张等待填满的纸。
傍晚时分,夕阳给校园披上一层暖金色的外衣。詹晓阳再次独自一人出现在了那家熟悉的鹅肉汤摊。重复着和昨天几乎一模一样的流程:熟稔地和大家打招呼,然后对账单、收钱、交鹅肉款,分发提成和利是钱。整个过程冷静、迅速、不着痕迹。
说是利是钱,其实就是当日的工钱。他不想让大人们尴尬,好几十岁的人了给一个将满十八岁的毛头小子打工,所以詹晓阳从一开始就叫它利是钱。
吃过简单的快餐晚饭,詹晓阳就回了晚自习的教室,詹晓阳再次投入到与药理学知识的搏斗中。这一次的默写,比下午更加系统,他试图构建起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下课后,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立刻冲回宿舍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而是在操场上慢跑了一会。让身体出汗,让大脑暂时放空,这是他独特的放松方式。
然后,他去小卖部买了瓶可乐和一些坚果。可乐是他自己喝的,可乐里有糖分,可以促进糖代谢恢复能量。
前世里詹晓阳就是经常喝可乐最后四十多岁血糖就高了。
晚上准时来到了约定的夜读地点——水房。刘小惠和也已经到了,詹晓阳把坚果仁递给她们,说一会疲惫了可以吃点坚果仁,恢复大脑供养。
夜读的氛围与晨读又有所不同。夜晚更加安静,也更加容易感到疲惫。但三个人互相监督,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疑难。当一个人思路受阻时,另外两人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启发;当一个人感到气馁时,另外两人会用自己的坚持给予鼓励。那些枯燥的药名、复杂的生化途径、艰涩的英语长句,在三个年轻生命的共同砥砺下,似乎也不再那么面目可憎。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身影靠得很近,低声的讨论和偶尔因为攻克一个难题而发出的轻微笑声,成了寒冷冬夜里一抹温暖的亮色。
刘小惠的眼神就没离开过詹晓阳,使得她常走神。这个“老乡好”干事很拼命,没像学习起来一样认真拼命。
时间又走到了午夜,他们才收拾好书本,结束这一天漫长而充实的“备考计划”。
回到宿舍,大多数室友已经准备就寝还有个别同学打着手电筒在看书。詹晓阳轻手轻脚地洗漱,躺到床上。他没有立刻睡着,而是在黑暗中睁着眼睛,回顾这一天:凌晨的接货、清晨的搬运、古庙的背诵、午间的美食、下午的默写、傍晚的“任务”、晚上的夜读……每一项都按计划完成,紧张、充实,甚至有些机械,但却充满了一种掌控自己命运的踏实感。
这不禁让他想起在前世也有过类似于现在的场景。那会他刚创业,全国各地的跑,记得有一回一天的时间里历经了好几个城市:清晨从首都出发,先到了附近的燕郊,上午忙完后坐高铁奔到了苏州,在苏州短暂停留后又杀到了昆山,没有休息直接给昆山合作商的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一直到傍晚,晚饭也没来得及吃,转车到了上海虹桥机场,搭飞机飞回羊城机场,到了羊城机场后再打的士回番禺的住处,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他很怀念前世奋斗的那段日子。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翻了个身,强迫自己停止思考,尽快进入睡眠,因为明天凌晨,闹钟依旧会准时响起,新一天的循环,又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