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1995回到卫校上学的日子 > 第275章 外科之学

第275章 外科之学(2/2)

目录

不是衣服带子没系好,就是手套戴歪了,或者不小心碰到了非无菌区,只能重来。

实验室里不时响起“啊!污染了!”“完了,又要重新刷手!”的哀嚎。但没有人抱怨,大家都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动作越来越熟练。

实操课第二项是外科打结练习。

如果说无菌操作考验的是严谨和纪律,那么打结则纯粹是手上功夫的磨练。

蔡老师拿出持针器和缝线,再次示范:“外科结是缝合的基础,要求是牢靠、快速、松紧适度。今天我们先练习最常用的方结和外科结。”

他放慢动作,清晰地展示如何用持针器夹持缝线,如何绕线、拉紧,形成第一个单结,然后再打第二个方向相反的单结,组成一个平整不易松脱的方结。

“打结时,手腕要稳,用力要均匀。线结不能太紧,影响血运;也不能太松,起不到闭合作用。大家先空手练习指法,熟练后再用持针器。”

蔡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小段练习用的缝合线和一根持针器。

实验室里顿时充满了“窸窸窣窣”的绕线声和线结拉紧时的“咻咻”声。

打结看似简单,但要打得又快又好,却需要大量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

一开始,同学们的打结可谓是千奇百怪:

有的结打成了死疙瘩,怎么也解不开;

有的结松松垮垮,一拉就散;

有的同学绕线方向总搞错,打出来的不是方结而是容易滑脱的假结;

还有的同学用力过猛,直接把缝线拉断了;

更常见的是,持针器夹不住线,或者绕线时手指不听使唤,显得无比笨拙。

汪胖子对着手里那根细细的缝线,仿佛在对付一条滑不溜秋的泥鳅,不是线掉了,就是持针器夹歪了,急得他满头大汗,嘴里嘟囔着:“这玩意儿比解数学题还难!”

黄朝彬则打结时喜欢用蛮力,往往第一个结还没拉紧,第二个结就已经扭曲变形,打得结像个小麻花。

詹晓阳则展现出了他沉稳和手巧的一面。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先空手反复练习绕线的指法,感受线的张力。

等手感差不多了,才拿起持针器。他手腕灵活,动作协调,虽然开始速度不快,但每一个结都打得有模有样,平整结实。

练习了十几分钟后,他的速度明显提升,已经能比较流畅地打出标准的方结和外科结了。

接下来的几天,只要一有空闲时间,9同学们就自发地开始练习。

大家互相交流心得,比较谁打的结更漂亮,谁刷手更规范。紧张备考的氛围弥漫在班级里。

周五,外科学实验课。这是考核前最后一次集中练习机会。蔡老师巡视指导,逐一纠正同学们的动作。

“汪楷同学,刷手时间不够,肘上区域没刷到,重来!”

“林雅雯同学,打结时手腕太僵硬,放松,用巧劲!”

“卢步生,你这个是假结!看看,一拉就滑!方向反了!”

“詹晓阳,不错,结打得很标准,速度可以再提一下。”

“刘小惠,刷手流程规范,保持!”

得到蔡老师的肯定,詹晓阳和刘小惠相视一笑,练习得更加起劲。

而其他被点名的同学,则红着脸,更加认真地改正错误。

实验室里虽然气氛紧张,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没有人愿意在即将到来的考核中落后,他们反复练习刷手动作,或对着桌角一遍遍地打着似乎永远也打不完的结。

手指被缝线勒出了红印,手腕因为反复练习而酸胀,但没有人抱怨。

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看似枯燥、重复的基本功,将来在某一个关键时刻,可能会关系到一条生命的安危。

在这种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练习中,他们的操作越发娴熟,对即将到来的考核也充满了信心。

詹晓阳握着刘小惠的手,能感觉到她指尖因为长时间练习而微微发热。他轻声说:“累了吧?回去用热水泡泡手。”

刘小惠摇摇头,眼睛在夜色中闪闪发亮:“不累!感觉还挺有意思的。老伙,你说,我们以后真的有机会上手术台吗?”

“只要基本功扎实,总有一天会的。”詹晓阳握紧了她的手,语气坚定。

外科之学的初体验,让这群年轻的医学生体会到了与内科截然不同的严谨、精确和动手的挑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