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一份来自古籍的侧面印证(2/2)
“这……这怎么可能?!”陈醒反复比对着苏青竹提供的“万法之源”相关记载摘要和他自己理论中的参数列表,声音充满了难以置信,“不同的文明,独立发展出了……描述同一套‘能量操作系统’的知识体系?!”
“看这个中心图案,”苏青竹指着那个分形“卍”字符,“它的结构,虽然风格与龙纹仪迥异,但其几何复杂性,以及那种……内在的自相似性和嵌套感,是否让你联想到什么?”
陈醒凝视着那个图案,大脑飞速运转。忽然,他猛地调出自己离散模型中,模拟成功时演化出的那个稳定“宏观图案”的截图。虽然细节不同,规模也差异巨大,但两者在结构的自相似性、信息的冗余度以及整体的非线性复杂程度上,呈现出一种惊人的、神韵上的相似性!
“它们……它们可能是同一类‘东西’!”陈醒的声音有些发颤,“在不同的‘底层能量架构’上,由不同的‘规则集’(龙纹仪vs这个符文)生成的,但属于同一层级的‘能量图谱’!就像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了同一个算法功能!”
这个推断让两人都感到一阵寒意与兴奋交织的战栗。如果这是真的,那就意味着:
第一,“能量图谱”现象,并非殷商文明独有,也并非偶然。它可能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不同文明以不同方式触及和利用的、宇宙的普遍特性或底层规律。
第二,陈醒的“能量图谱假说”及其离散模型,其普适性可能远超他们之前的想象。它可能不仅仅能解释殷墟的现象,还能为理解其他文明中类似的神秘技术遗产,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份来自古印度河流域文书的侧面印证,其学术分量和价值,足以构成一枚沉重的筹码!它表明陈醒和苏青竹的研究方向,并非孤立无援的异想天开,而是可能触碰到了一个被多个远古文明以不同形式认知到的、真实的深层物理领域!
“这份文书……来源可靠吗?”陈醒急切地问。
“是基地资料库刚收录的数字化副本,来源标注清晰,应该可靠。”苏青竹回答,“关键是,它之前未被深入研究过,其价值刚刚被我们识别出来。”
两人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打破僵局的契机。他们不需要立刻进行那个风险极高的“人体验证”实验。他们可以先将这份跨文明的侧面印证,与之前龙纹仪的能量流“车辙”证据、龟甲的“人位变量”元素证据,以及陈醒那已初具雏形、能够实现概念自洽的离散理论模型,整合成一份重量级的内部报告。
这份报告将不再仅仅是“回应质疑”,而是呈现出一种由理论模型、本体物理证据、同文明文字记载、异文明图像印证构成的、立体而强大的证据链和理论体系!
“我们需要写一份新的报告。”陈醒目光灼灼,“一份能让钱老,甚至能让更高层,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研究的报告!”
苏青竹重重地点了点头。这一次,她不再沉默。这份来自数千年前、跨越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古籍图像,给了她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
物理学与考古学的对视,因这份意外而来的“第三方证言”,而变得更加深沉与有力。僵局的冰面上,终于出现了一道来自其他方向的、清晰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