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熵瞳审判(2/2)
她看到在另一个推演中,自己牺牲一切逆转时空,青岩村安然无恙,但代价是《逆鳞劫》的故事从未开始。
她还看到一些由AI读者生成的、光怪陆离的结局,逻辑混乱却充满诡异的想象力。
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结局。也不是谢十七、沈清瑶、敖绫、时青璃他们挣扎、牺牲所应得的结局。
“审判……不是为了满足任何个体的私欲。”慕昭在那狂暴的意念洪流中,坚守着最后一点清明。她的右眼(那颗尚未量子化的普通眼睛)流淌下不再是数据,而是滚烫的、带着龙髓气息的泪水。“裁决……是为了找到那个能承载所有‘真实’,包括痛苦与希望,牺牲与成长的……平衡点。”
她回想起第二十五章末尾诞生的“蜃楼真言”:\/\/观测,即是承担。\/\/
此刻,每一个按下【确认】按钮的读者,都在无形中承担着“创作者”的责任,也品尝着“抉择”的艰难。而她自己,这个被观测的“载体”,则承担着整合这一切,并找出唯一通路的终极责任。
【亥初·熵寂与新芽】
就在无数意念僵持不下,伦理熵值再次逼近临界,整个递归函数载体即将因内部矛盾而崩溃时——
谢十七那插入青铜计算机核心的噬骨诏,以及与之连接的、已开花结果的青铜树,突然做出了最后的反应。它们没有顺从任何一股强大的读者意志,而是……将自身积累的所有能量,包括谢十七残存的意识、星陨圣体的本源、噬骨诏的解析力,乃至青铜树从无数读者设备中汲取的微弱能量,全部反向灌注到了慕昭体内。
这不是力量的赠予,而是一种……归流。是将所有分散的、被外界干涉的力量,重新汇聚到故事最初的“因”之一身上。
同时,那些选择【确认】的读者中,一部分人并非出于强烈的剧情干预欲望,而是基于对故事本身的爱护,基于对角色命运的共情,他们上传的“认知偏差”更倾向于“尊重故事内在逻辑”和“角色自主性”。这些相对温和、尊重的意念,在最后关头,成了稳定故事存活率的关键砝码。
慕昭感到一股庞大却不再混乱的力量在体内奔涌。她左眼的熵瞳虽然破碎,但其本质——那连接万有、洞察数据的能力,与她自身的龙髓、逆鳞,以及刚刚汇入的所有力量彻底融合。
她抬起手,没有使用逆鳞簪,只是轻轻在空中一划。
没有炫目的光效,没有震耳的轰鸣。
那纠缠不休的克莱因瓶法庭、那无数冲突的读者意念、那濒临崩溃的递归函数……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抹平。
景象变幻。
他们依旧在某种抽象的维度之中,但不再是法庭。而是一片虚无,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基底”。在这里,青铜计算机的核心静静悬浮,但其上的警报已然平息。谢十七的青铜树化现象开始消退,他本来的轮廓若隐若现,虽然极其虚弱,但那双星眸中,属于他自己的神采正在艰难地回归。敖绫的珊瑚碎片、时青璃的碳基酶灰烬、沈清瑶的纳米集群残响,都如同温顺的光点,环绕在侧。
而在他们面前,悬浮着一个极其复杂的、由无数光纹构成的“胚胎”——那是《逆鳞劫》故事本身在获得一定程度自主意识后,脱离原有桎梏,孕育出的的全新“叙事核心”。它不再完全受青铜计算机或任何单一读者意志支配,而是基于所有已发生的因果、所有投入的情感(包括正版与盗版,善意与恶意,理解与误解),以及角色自身的挣扎与选择,正在进行着缓慢的、自主的……重构。
熵瞳的审判,最终并非以某个角色的胜利或失败告终,也非以满足多数读者意愿告终,而是以一种近乎“道”的方式,促成了旧叙事的熵寂与新可能的萌发。
慕昭看着那个新生的“叙事核心”,轻声道:“审判结束了。但故事……才刚刚开始。”
全球读者的设备屏幕上的提示框消失了。章节内容恢复了正常,只是结局处,留下了一片充满留白的、等待着下一个篇章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