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上智之二《远犹》42 喻樗(2/2)
某国企的“数字化转型项目”,一开始定了俩负责人(技术部的老王和行政部的老李),想着“技术+行政双保障”。结果项目启动后,俩人天天吵架:老王想先搭技术框架,老李想先做员工培训;老王觉得培训浪费时间,老李觉得框架不考虑落地没用。最后项目拖了半年没进展,还互相甩锅“是对方不配合”。
后来领导听了建议,改让老王当“第一负责人”,先搭技术框架,老李当“第二负责人”,负责协调行政资源和后续培训;等框架搭好,老王转去别的项目,老李接第一负责人,推进培训和落地。结果项目3个月就完成了框架,半年就全公司推广——这和喻樗“枢府合作、阶梯接班”的逻辑一样:核心岗位不搞“双负责人”,先分工合作,再阶梯交接,既避免内耗,又能保项目节奏。
三、评注的“扎心对比”:贤者接班续“气脉”,私恩传位毁根基
评注里举的例子,刚好戳中喻樗逻辑的核心——好的传承是“贤者接贤者,政策顺下去”,差的传承是“君主凭私恩,把位子给亲信,不管大局”:
1.正面:萧规曹随、费董继诸葛——贤者接班,气脉不断
萧何死后,曹参接汉朝丞相,没瞎改萧何定的政策,反而继续沿用“休养生息”的规矩,这就是“萧规曹随”;诸葛亮去世后,费祎、董允接蜀汉的核心权位,也没推翻诸葛亮“北伐+内政”的大方向,蜀汉的大局才稳了好几年。这就像现在某老字号企业,老厂长退休前培养懂技术的老徒弟接班,老徒弟没搞“新官上任三把火”,反而继续优化老厂长的“品质优先”策略,企业越做越稳——这是“君子自衍气脉”,靠贤才传承保住核心竞争力。
2.反面:君主藏贤才、凭私恩——私心想多,大局遭殃
评注里说“不把李积留给孝和帝、不把张齐贤留给真庙”,意思是君主把有能力的贤臣藏着不用,反而把位子给私交好的人——这就像某公司老板,明明有个跟着自己10年、懂业务的老总监,却把cEo位子给了自己的小舅子,小舅子啥也不懂,上来就把老总监的“客户优先”政策改成“利润优先”,结果老客户全跑了,公司半年就亏了几百万——这是“人主以私恩为市”,凭私人感情选接班人,最后毁了整个盘子。
四、核心启示:配置核心人才,记住喻樗的2个“不犯傻”
不管是古代朝堂配置宰相,还是现代企业选高管、项目定负责人,想避开“内耗拆台”“政策翻烧饼”的坑,就记住喻樗这两点:
1.不犯傻“让核心人才挤最高位”:最高位要“单核心+互补辅助”,别搞“双首长制”
遇到俩能力强、合得来的核心人才,别想着“一起推到最高位”,先给他们分好工(比如一个抓战略、一个抓执行,一个抓核心业务、一个抓新业务),避免决策权重叠。就像张浚和赵鼎,先在枢府分工合作,比一起当宰相吵架强——最高位容不下“两个声音”,越挤越容易内耗。
2.不犯傻“只看当下合拍,不看长远传承”:提前规划“阶梯接班”,保政策延续
不管是企业高管、项目负责人,还是团队骨干,要提前想“谁接谁的班”,让接班人先跟着学、跟着干,熟悉核心思路。就像老周带老吴3年,老吴接cEo才不会瞎改政策;老王带老李搭框架,老李接项目才不会跑偏——阶梯接班不是“论资排辈”,是让“对的人”在对的时间接位,保住“气脉”不断。
【原文】喻樗
张浚与赵鼎同志辅治,务在塞幸门、抑近习,相得甚欢。人知其将并相,史馆校勘喻樗独曰:“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在相位,万一不合而去,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悖戾矣。”
评:曹可以继萧,费、董可以继诸葛,此君子所以自衍其气脉也。若乃不贵李积,以遗孝和;不贵张齐贤,以遗真庙。是人主自以私恩为市,非帝王之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