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明智之一《知微》33 申屠蟠(1/2)
申屠蟠:别跟风凑“过热”的热闹,越火越要留退路
申屠蟠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汝南的游士范滂等人,经常公开批评朝政,从朝廷公卿到地方官员,都放下身段去巴结他们。太学生们也争相模仿这种风气,觉得“文学要复兴了,隐居的名士要被重用了”,整个学界都热热闹闹的。
只有申屠蟠独自叹气:“以前战国的时候,名士们到处议论朝政,各国君王甚至亲自拿着扫帚清扫道路迎接他们,结果最后爆发了秦始皇坑儒烧书的灾祸,现在的情况跟那时候太像了!”说完他就跑到梁国和砀山之间的深山里躲了起来,靠着大树搭建简陋的屋子,活得跟普通雇工一样低调。
过了两年,范滂等人果然被卷进“党锢之祸”,有的被杀,有的被判刑,只有申屠蟠因为早早隐居,完全没被这场灾祸牵连。
冯梦龙点评:“物极必反”是铁律,留余地才好掌控局面!
任何东西贵到极点就会往便宜走,便宜到极点就会往贵走,所有事情都是这个规律。尤其是当一件事被推到“没法再加重”的程度时,它的趋势必然会转向“减轻”——就像游士们的声望高到让官员都低头,反而会引发朝廷的忌惮和打压。
处在局势里的人,如果能经常给自己留“没用到极致”的余地,比如不把声望抬到顶点、不把权力用到底,那么后续是收是放都能自己掌控,这才是维持稳定的好办法。申屠蟠就是看透了“游士热”已经到了“极重”的地步,才提前抽身,避开了“反趋轻”的灾祸。
申屠蟠的智慧,在于不被“名士受追捧”的热闹冲昏头,能从历史规律里看出“热到极致必遭打压”的风险。他没像太学生那样跟风追捧,反而主动“降温”躲起来,这才躲过一劫。
生活里遇到“全民追捧的热潮”(比如盲目跟风投资、追热门行业),别着急往里冲;职场上要是遇到“某个趋势火到没边”(比如某种工作方式被过度推崇),也别把全部精力投进去。记住“越热越可能有坑”,提前给自己留好退路,才不会被后续的反转砸中。
【管理智慧】
一、申屠蟠的“反狂热洞察”:不看“表面热闹”,只盯“物极必反的坑”
申屠蟠不是反对“批评朝政”,是看穿了“狂热背后的致命风险”——当“骂朝廷”从“表达观点”变成“流量密码”,当所有人都觉得“越激进越能火”,统治者的耐心就会被耗尽,最后必然会用强硬手段“踩刹车”。这就像现在有人觉得“在网上骂平台规则就能博眼球”,结果骂到平台忍不住,直接封号;有人觉得“跟公司硬刚就能涨工资”,结果刚到公司忍无可忍,直接开除——任何事一旦热到“没边”,离凉就不远了。
当时太学生们只看到“范滂被捧、官员让步”,却没看到“朝廷已经在憋火”;就像现在跟风的人只看到“带头者一时风光”,却没看到“风险正在积累”。申屠蟠的厉害,就是能在“狂欢”里保持清醒,算出“狂热到极致=反噬马上到”。
当代案例1:职场“吐槽群狂欢”,带头骂公司的全被开,提前退群的躲过一劫
前几年小周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当时公司搞“996”还不给加班费,有个同事带头建了个“吐槽群”,天天在群里骂老板、骂hR,群里很快加了80多个人,大家越骂越嗨,有人甚至说“要集体罢工逼公司涨薪”,还把吐槽截图发去了行业论坛,觉得“人多势众,公司不敢怎么样”。
小周一开始也在群里,后来越看越不对劲:“群里都开始说要‘罢工’了,这已经不是简单吐槽了,公司肯定会管。”他没声张,悄悄退了群,平时也不再跟人聊“骂公司”的事。
果然没过一周,hR就查到了吐槽群,带头建群、骂得最狠的3个同事直接被开除,在群里活跃发言的10多个人也被谈话警告,调去了边缘部门。小周因为早就退群、没参与,一点事没有——这跟申屠蟠“躲进山里”一模一样:看出狂热要出事,不跟风、不掺和,提前抽身,就能避坑。
当代案例2:行业“怼监管博眼球”,博主集体翻车,低调的反而活下来
前两年直播带货行业刚火,有批博主为了涨粉,天天在直播间“怼监管政策”:说“监管管得太宽,影响我们赚钱”,甚至教粉丝“怎么钻监管漏洞逃税”,还互相攀比“谁骂得更狠”,觉得“骂监管能圈住‘敢说真话’的粉”,粉丝也跟着狂欢,觉得“博主为大家争取权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