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村庄的死亡之舞(2/2)
哨兵会在换岗时神秘失踪,第二天发现时已经变成了冰凉的尸体。睡眠被不间断的、真假难辨的骚扰哨声和偶尔响起的惨叫彻底剥夺。
带领这支分队的,正是那个老兵油子格里高利。他此刻早已没了出发时的兴奋,眼窝深陷,脸上满是疲惫和惊恐。
他对着黑暗徒劳地挥舞着佩刀,嘶吼道:
“出来!你们这些藏头露尾的老鼠!出来正面打一场啊!”
回应他的,只有风雪的呼啸,以及不知从哪个方向传来的、带着明显嘲弄意味的口哨声。
…………
在这两个村庄,以及其他类似的外围村庄,能够如此有效地组织起这种“非对称”抵抗的核心,正是云凌力排众议留下的那十人左右的整合运动老兵小队。
在“别洛泽尔斯科耶”村,带领小队的是一位名叫谢尔盖的沉稳乌萨斯老兵。他曾在帝国军队服役,因不愿屠杀平民而逃离,最终加入整合运动。
此刻,他正蹲在村庄地下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的枢纽点——一个经过加固、能听到上方动静的小小空间里。墙上挂着一幅简陋的村庄地道示意图。
“一组报告,谷仓陷阱解决四个,弩箭射伤两个。”
“二组注意,敌人主力退到街道,准备从三号出口进行第二轮骚扰射击,打乱他们阵型后就撤,不要恋战。”
“告诉村民们,保持安静,待在安全层,无论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出来。”
谢尔盖的声音冷静而清晰,通过地道里简单的传声筒或跑动的情报员,将指令传递出去。
他充分利用了地道隐蔽、机动、出其不意的特点,将村庄变成了吞噬敌人的迷宫。他教导民兵们:
“不要硬拼,打了就跑,让他们晕头转向,让他们害怕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而在“卡缅卡”村,负责的则是一位名叫柳芭的女性老兵,她曾是优秀的猎人,对雪原环境了如指掌。
她没有选择复杂的地道(因为卡缅卡村地质多石,不太适合大规模挖掘),而是将游击战发挥到极致。
她将村里的年轻人分成数个小组,利用他们对地形的熟悉,在村外广阔的雪原、林地和石滩地与敌人周旋。
“记住,你们是猎人,他们是闯进你们猎场的蠢货!”
柳芭教导着年轻的民兵,
“利用风雪掩护,利用每一个树桩、每一块岩石。射一箭就换地方,让他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攻击来自哪里。疲惫他们,消耗他们,让他们不敢闭上眼睛!”
正是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将云凌的战略思想转化为了具体的、可执行的战术。
他们不仅是战斗指挥者,更是精神支柱。当村民们因为敌人的庞大而恐惧时,是他们镇定自若的态度和有效的战术安排,给予了大家战斗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半个月下来,乌萨斯纠察队的先锋部队损失惨重,非战斗减员(冻伤、疾病、心理崩溃)更是惊人。
他们不仅没能“清村”,反而被牢牢钉在了这些外围村庄,寸步难行,如同陷入了一个无处着力、却又处处杀机的泥潭。预期的闪电肃清,彻底变成了痛苦的消耗战。
恐慌和沮丧的情绪,如同瘟疫般在纠察队中蔓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扎伊采夫将军在后方指挥部收到的,再也不是势如破竹的捷报,而是一封封求援和诉苦的文书,这让他暴跳如雷,却暂时无计可施。整合运动的外围,已然变成了一道道无形的、流淌着鲜血和恐惧的绞肉机。